香港大學校友會買了整版報紙廣告,恭賀母校「全球排名十八」,註明出自《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07世界大學排名榜》。好在廣告沒有強調港大「勁」過史丹福(十九名)和柏克萊加大(二十二名),否則絕對是畫蛇添足了。道理直白得很:進得了史丹福,有幾個願意留在港大?除非史丹福不知好歹,登個廣告辯白自己比港大好,那才是天下奇聞。(前些時另一個評鑑說香港科技大學的EMBA舉世第一,如果能夠讀哈佛,閣下會選科大嗎?)
如此評鑑,讓人受寵若驚,讓人受之有愧,其價值就不問可知了。香港的教育記者太懶,大學當局見獵心喜,恕我掃個興: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THES)成立於一九七一年,老闆是TSL教育公司,與《泰晤士報》雖同屬梅鐸新聞集團的產業,卻分開作業兩不相干。坊間標榜「牛津英語」或「劍橋數學」,不也借名做生意嗎?香港有四所大學入兩百名之圍,善哉善哉,但且慢往臉上貼金。
港大不是不能贏史丹福,但得看贏些什麼。THES的指標有六項:同業間的評價,僱主的意見,學者研究論文獲引用的次數,師生比例,海外教職員人數,以及非本地生的人數。姑不論這些指標是否果真衡量大學的優劣,我驚奇的是短短一年內能變魔術,港大從三十三跳升到十八,倫敦大學學院從二十五跳升到第九,而史丹福卻從第六掉到十九,柏克萊加大從第八掉到二十二,北大也從十四掉到三十六。細看才知道同業打的印象分數高佔百分之四十,浮沉起落不穩,還普遍高估英國及其前殖民地(澳、星、港)大學的實力。為什麼美國一流的公立大學都擋在二十名之外?
大學必須接受評鑑,問題是評什麼,由誰評,怎麼評。坊間的排名花樣往往是粗糙的商業遊戲,實至未必名歸。這種學術選美比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勞一眾CEO們動心,顛倒流離,晨昏追求?本末之所以倒置,無非想像力貧乏,乃至大學理想盡付一個數字中。遠者「全人教育」的口號喊之有年,那是什麼東西,成績何在?近者招生素質低落,教員近親繁殖,口水淹沒是非,這些問題豈不更值得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