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夜,我在收拾東西時,發現年前為女兒所買的數本閱讀理解故事書,我靜靜坐下來,一篇一篇的細看,其中不乏有趣的文章。我在反思,當天為女兒買這些閱讀理解的背後動機:是我喜歡封面的故事及顏色鮮艷的插圖,我以為需要訓練孩子多做,多勞多得高分吧!
這些文章,故事簡潔、也很動聽,本來是給予孩子一個「故事欣賞」的大好機會,可是,再看那一系列使人生厭的跟進問題,便對故事的欣賞程度大打折扣!那些跟進的問題無孔不入,細眉細眼,有些甚至是測試同學的數學能力,或考核一些連私家偵探也沒有興趣想知的細節。
因為評核,這些閱讀理解的訓練,使孩子習慣了「答題」才可證明自己是一個乖孩子。全港小學生自小受的訓練,譬如「閱讀理解」的訓練模式,可以證明自己沒有偷懶,也可同時方便評核官員或學校行政部門向社會、家長「有個交代」。
「閱讀理解」其實想測試甚麼,這種鐵甲人式的操練,目的是甚麼?個人認為,就算同學得到滿分也沒有意義。我有興趣看文章,沒有興趣答那些問題。孩子亦不會學懂珍惜文字,我們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浪費了金錢;最要命的,是徹底破壞了孩子自動自覺欣賞文章的動力和興趣。
在香港,有更好的教育,也只是訓練高分數低智能,及缺乏獨特欣賞能力的下一代。桌上的兩本「閱讀理解」至今仍新簇簇、無孩子問津,我還以為她們喜歡那些五彩繽紛的故事呢。
孩子應注重閱讀理解的分數,還是學習欣賞好文章?家長、老師及教育從業員,如何才可以培養孩子獨特的「欣賞」能力?不再買補充練習可否解決這問題?
作者:裴黃慧心
(家長關注教育政策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