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男人似乎特別不濟,不是濫情就是貧病,令天水圍女人痛不欲生,一時跳橋一時投河。真是悲情。
說穿了,天水圍這個社區作為一個社會的縮影,有甚麼特別呢?發生在天水圍的悲情故事,在別的社區同樣上演着。讓天水圍成為一個悲情巿鎮的,並非天水圍人,而是把「悲情巿鎮」這個標籤貼到天水圍額角的一班政客,以及推波助瀾的傳媒。
社署署長余志穩近日強調,政府會優先處理發生在天水圍的家庭問題。有時候,善良的動機並不導致美好的結果,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心理暗示,常常坐在電視機前的人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有暗示作用,廣告反覆重播,信息進入觀眾的潛意識,從而左右他們的購買傾向。同理,當團體及傳媒不斷強化天水圍的悲情巿鎮形象,從心理學上來說,天水圍居民是會作出相應的心理反應的,他們首先從主觀上肯定悲情巿鎮的說法,然後從心理上陷入自悲自憫的悲情深淵。
《Freakonomics》談到名字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當一個孩子從父母那兒得到一個名字的時候,其實也是得到了某種信號,父母在替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或多或少傳達了自己對孩子未來成就的期待。這種信號的作用等同於心理暗示,名字不會改變孩子的命運,但得到暗示的孩子會向着父母的期許而努力。我們想要一個孩子快樂,就不該送他一個「斷腸人」的名字。
真的要幫天水圍,不是強調它的特殊性,恰恰相反,而是要把「悲情巿鎮」的標籤摘下來,告訴天水圍:「不,你與別的地方並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