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今年的施政報告,果然是派糖息民憤,不過,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提到鼓勵市民行善,何特首真的一字一字這樣說,行善得到快樂,快樂得到健康。嚇得我,用健康來推動市民行善,一如鼓勵企業要有社會良心責任,否則就把最低工資立法一樣,前者屬於誘惑,後者擺明恐嚇,施政施到這樣,是否有點家長對子女德育教導的況味?
行善不但不能靠政策來推動,也不宜以快樂及健康作為回報。當你在賣旗籌款箱放下那銅板時,是想着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其實跟放下一筆錢買一種叫善業的基金長期持有到在今生來世收息一樣。一種從功利出發的投資行為,是為累積自己的資產,何來快樂?賺了錢,最多是高興,與快樂無關。
當然那些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話都是為了鼓勵人有助人之心,不過,行為與動機該分得清楚,我不能相信做善事為自己積福這種帶着計算機的行為會令一個人快樂。從人性陰暗面的陰謀論出發,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利己,才能釋放最高的生產力,讓經濟進步,利他的力量,永遠不及利己的效率高,就像幫自己投資會灑脫一點,一牽涉到投資術語:他人的錢,便會因謹慎而回報率偏低。先利己,然後有能力利他,而所謂快樂之本,說穿了,正因為有能力利他,令自己感覺良好,故而快樂。這麼說,得罪了不少善長仁翁,但世上的確很少德蘭修女,卻有很多以捐款人為名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