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完善和跟進法規改革。今年中通過、明年初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可視為「與時並進」的法律。不過,由於此法沒有具體過渡期,一些大型企業似乎已經作出相應行動。社會也已展開辯論,最近的華為「辭職門」事件,就是其中一個焦點。
一般企業都關注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勞工成本會否大增;其中包括不簽勞動合同,新法規將視為無固定限期勞動合同,在此情況下,勞方會受到更大法律保障,而資方則面對更大的不簽勞動合同成本。另方面,資方在合同到期終止,或按有關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時,也須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新法也規定,資方須以雙倍的標準支付賠償。
資方卸責掀辯論
另一個讓業界擔憂的,是新法局限企業運用人力資源的靈活性,和對公司文化的影響;例如勞動合同法規定的三種合同類型:固定限期、無固定限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中,第二類視為終身合同──鐵飯碗。
未知華為是否有同樣的考慮,上月開始,7000名華為員工「自願辭職」,公司除補償他們,也同時重新應聘競崗職員,重新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事件的發生和過程,引起政府部門和業界,對華為規避法律責任的思考和研究。
對於在勞工法例比較成熟的香港,以上的法律完善過程,似乎理所當然,但一向以「低成本、充裕勞動人口」對外型經濟的中國,可能的確會產生長遠影響;作為投資者,更要密切留意,企業在控制成本,和在亞洲投資方向,是否已經慢慢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