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白琳報道】全港每年約有100宗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新症,部份可演變成癌症,死亡率高達三成,專門侵襲40至50歲的中年人士。有外科專科醫生警告,此症與一般腸胃癌有別,病因與遺傳及飲食習慣無關,防不勝防,建議病人一旦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及吞嚥困難等病徵,應即時求醫。
大便習慣改變應即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解釋,GIST源於基因突變,令腸胃壁肌肉長出腫瘤。六成個案的腫瘤長於胃部,其他位置包括食道、直腸及小腸。前三者可靠內窺鏡確診,小腸則必須用藥丸般小的膠囊內視鏡檢查。
他又指,基質腫瘤直徑小於五公分者,有兩成屬於惡性,經手術切除後也有復發風險。當腫瘤大逾五公分即屬惡性,嚴重可擴散至肝、肺及骨骼。病人手術後若有復發或擴散,目前有兩種抗癌藥物Glivec及Sutent抑制腫瘤生長,但藥費每月須一萬至二萬元,並分別只對50%至67%病人有效,因此整體死亡率達三成。
一般的腸胃癌症與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有關,但此類癌細胞在黏膜表面生長,容易令黏膜破損,引發疼痛及出血。而GIST則生長在黏膜以下的肌肉,病徵並不明顯,直至腫瘤大得阻塞腸胃通道,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吞嚥困難或腹部隆起硬塊才確診。中年人士必須對這些病徵提高警覺,並定期檢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