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機場雖然不斷翻新,但與玻璃幕牆化的上海浦東或虹橋相比,都差不多,一點去日國內機場的氣味與模式像陰魂一樣,差那麼一點點,就是揮不去。
去不掉老調不是一件壞事,起碼在這樣一個努力洗底整塊整塊一夜之間鏟光消失的國度,有意無意間一刻舊時點滴還魂過來,讓感覺得些溫熱總比全摩登不留痕的好。偶然地勤小姐睡午覺,排隊大款踎下吐口痰之類……
香港國際機場搬到赤鱲角之後便失去往日啓德年代一抹溫情,是機場變了還是時代?
走在北京大山子十分紅火的藝術專區798近處的臭水河邊,早上七時,冬日太陽才緩緩升起,酒店機房設在貴賓房一邊,睡覺不怕Rock&Roll演奏,最怕抽氣、空調、滴水、鼻鼾……諸類連續微音,直搗心房,永遠睡不沉。
這附近十多年前來過,從亮馬河一直走,都是窮村菜地白樺林,如今林立玻璃幕牆大廈,背後依然存在明顯貧窮村戶,生活條件絕對比天水圍差差差。小區豪裝花園一牆之隔,後面農戶沒有廁所,路過,一名大叔在草叢間企立穿褲,剛大便過,草紙才剛扔下;這種屋外菜地就地解決的模式,數十年前在新界也很隨便。
就是這樣一幕讓我想起新極難脫舊的內地機場面貌,自然啓德舊時風景實實在在立體眼前;八十年代中台灣解禁讓老兵回大陸的前夕;等候遠方回來親人,出閘處一名六、七十左右西裝老人大包小包滿手台灣土產踏出玻璃門;在等候的人群中掙扎走出來,一位未必過七十的老婦但面貌風霜太密,亁棗一樣的臉未開口老淚縱橫撲向台灣來客,二人四目交投,所有禮貌都不理了,相擁跪在機場接機大堂的地板上哭個痛快;是他姐吧,老妻或情人的反應不會如此童真,重逢相隔幾十年,悲歡離合的場面屬於老啓德機場,不同的時代,新機場光明通透,一塵不沾,自然容不下,也沒溫情可言。那幕真情歲月最後餘韻一直揹在背後,偶然跳出來讓我眼熱重溫;想不到五星九流酒店也有它的優惠提供,早起一行,捧回不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