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盼踏「偉大白色大道」

巨星盼踏「偉大白色大道」

美國很多城市都有街道稱為百老匯(Broadway),但從沒有一條比起紐約曼哈頓的百老匯大道更知名,因為這裏是全球聞名音樂劇的文化重鎮。遊紐約,沒有到百老匯看一齣音樂劇,不少人會有枉作此行的感覺。
曼哈頓的百老匯範圍,基本上以42街的時代廣場為中心,由南向北縱貫了41至53街,由東向西則橫跨第6大道和第八大道,匯集了大大小小的劇院。劇院又有Broadway、Off-broadway、Off-off-broadway之分:Broadway劇院起碼有465個座位,多上演大型和熱門音樂劇;Off-broadway座位較少,戲碼相對冷門;Off-off-broadway是小劇院,上演劇目是實驗性質,上演小眾會知音的冷門劇目。

《慾望號街車》捧紅馬龍白蘭度

百老匯曾被稱為「偉大的白色大道」,全盛時期是1920年代,有過80家劇院的輝煌史,看百老匯音樂劇幾乎是紐約人指定的文娛活動,當時一張音樂劇票價,比一張電影票價還低。到了1930年經濟大蕭條時,及後大師凋零、電視和電影工業起飛,百老匯開始失色。
輝煌時代過了,但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百老匯歌劇,早已成為紐約市文化產業的一根支柱,對美國戲劇、歌舞表演等藝術起不可估量的貢獻,當中《歌聲魅影》、《獅子王》、《孤星淚》、《貓》等,全都是上演經年膾炙人口。美國影藝界甚至有個說法:每個演藝事業工作者都夢想攀登上百老匯的舞台。
其實,百老匯是很多國際明星的發迹之地:馬龍白蘭度(MarlonBrando)就是憑1930年代在百老匯演出《慾望號街車》被荷李活發掘;朱莉安德魯絲(JulieAndrews)先在百老匯演出《仙樂飄飄處處聞》,之後在荷李活拍製同名電影,使她成為1960年代的銀幕偶像。

茱莉亞羅拔絲割價爭取演出

即使不由百老匯出身,不少荷李活大明星也以能在百老匯表演為榮。麥當娜(Madonna)於1988年就曾演出《Speed-the-Plow》。茱莉亞羅拔絲(JuliaRoberts)去年在百老匯音樂劇《ThreeDaysofRain》擔當一角(小圖),周薪只得35,000美元,比起她拍一部電影得2,000萬片酬,簡直小巫見大巫。
連荷李活大星都趨之若鶩,遊客到紐約一遊,不少都要看到百老匯音樂劇,才覺得不枉此行。
說到底,文化欠底子的美國,百老匯文化已是其閃爍的文化象徵。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