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業靠丈夫<br>30萬本+月供$4400 15年博500萬元

中年失業靠丈夫
30萬本+月供$4400 15年博500萬元

陳女士45歲,與48歲丈夫同住於自置的居屋物業,本有一份月入近萬元的文書工作,但年初被裁員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家庭開銷全由月入3.5萬元的丈夫維持;猶幸兩個子女已投身社會,但亦僅能自給自足,沒有餘錢支付家用。

她現有30萬元積蓄,另強積金戶口滾存金額約為17萬元,每月扣除家庭開支後,約有3000元可作為儲蓄;希望善用這些資金,為日後退休儲備彈藥,但本身沒有投資經驗,手上亦未有持任何股票及基金,不知哪些基金和股票適合自己。

只買壽險 缺醫療保障

保險方面,陳女士只買了壽險,且正以紅利代供形式續保,本身沒有購買醫療及危疾保障;丈夫亦只有壽險,但可享用公司的員工醫療保障,不過一旦退休或失業,將同時失去相關的保障!

個案

讀者:陳女士
年齡:45歲
職業:無業(暫時失業)
每月收入:零(靠丈夫維持)
每月家庭開支:3萬元
風險承受度:低至中

陳女士每月家庭支出

供樓:6000開支(元)
水電煤及管理費:3000開支(元)
交通及電訊:3000開支(元)
日常支出:10000開支(元)
消閒:3000開支(元)
保險:3000開支(元)
交稅儲備金:2072開支(元)
儲蓄:3000開支(元)
餘額:1928開支(元)

註:家庭每月平均收入3.5萬元

目標

用30萬元積蓄及家庭開支餘額,投資股票及基金,為退休作好準備

症狀

‧完全沒有投資經驗,無論是股票或基金
‧中年失業難再找到工作,每月零收入
‧家庭收入及支出,主要依靠丈夫一人維持
‧子女沒有提供家用
‧自住的居屋單位,尚有9年才供完
‧醫療及危疾保障不足

建議
$10萬定存$20萬買ETF

‧每月保險開支應增至3000元,足夠兩夫婦各自購買保額200萬元的定期壽險、醫療及手術計劃(大房),及保額100萬元的危疾保障
‧撥出10萬元做定期存款,息率雖較低,約3至4厘,但勝在靈活,可隨時提取應急
‧用20萬元購買指數基金(ETF),盈富基金(2800)及A50中國基金(2823)預期每年回報可達10至15厘
‧將每月3000元儲蓄及千餘元開支餘款,全數購買基金,預期每年回報15厘(表2)
‧強積金戶口內的17萬元,繼續保留於戶口內滾存,預期每年回報約10厘
若以上述建議為退休作部署,估計10年後,陳女士55歲時的流動資產總值將介乎230萬至261萬元;15年後(60歲)總值更達464萬至546萬元(表3),應足夠作為退休生活之用。

評語
冇投資經驗揀指數基金

陳女士居住的居屋單位雖然屬自置物業,但尚有9年才供完;家庭開支重擔全由丈夫獨自承擔,但她的投資計劃,卻忽視了丈夫作為經濟支柱的重要性,萬一丈夫失業,或是發生任何意外,她的生活及家庭開銷便即時告急。

陳女士的居屋單位尚有9年才供完,家庭負擔不輕。 資料圖片

丈夫擔家保險不足

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恒建議,陳女士先為自己及丈夫加重人壽、醫療及危疾保障,設安全網之後,才再考慮投資事宜。
至於投資方面,由於陳女士沒有任何相關經驗,加上資金不多,建議她買入一些指數基金(ETF),雖然指數基金一般只能與大市同步,或輕微落後大市,但取其穩定性較高,風險相對較低,目標每年回報率10至15厘,應沒太大問題。

貼士
定期壽險價廉保額高

林昶恒指出,陳女士目前首要考慮的,是提高自己的個人保障,由於不想影響陳女士現時的生活模式,故建議她提高每月保險支出,由現時的2000元,增加至3000元。

停供壽險取回紅利

他建議,陳女士應與丈夫各買一份定期壽險,保額約為200萬元,可揀選定期保險,以低廉保費享高保額,並選擇每年續期,彈性較大。至於陳女士現有用紅利供款的壽險保單,因為以紅利代供,即使有儲蓄成份,日後可以取回的金額亦不多,加上保費較貴,可以考慮以定期壽險代之,取回剩餘的紅利。
由於陳女士與丈夫年紀近半百,醫療及危疾保障皆不可少,建議夫婦各自投保醫療(大房)及保額達100萬元的危疾保險,計及保費支出,每月3000元應夠支付!

陳氏夫婦已屆中年,建議各自投保醫療及危疾保險。 資料圖片

盈富基金追蹤恒指走勢,適合沒有投資經驗的人。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