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硅,但也可能是被謔稱為「儍瓜的金子」的黃鐵礦。透過生產晶片而長期賺大錢的日子已不復再,周期的需求意味着盈利上落會很大,而且市面不斷有新產品推出,舊產品很快被淘汰。再者,晶片製造業須投入巨額資金,動輒需要30億至50億美元去開設一間廠房;為了應付日新月異的技術,每隔數年便要把設備升級。
相應地,許多西方高科技公司如飛利浦(Philips)、惠普(Hewlett-Packard)、摩托羅拉(Motorola)和西門子(Siemens),早已將晶片生產部門分拆開去,把人力物力專注於完成品,從生產工序中抽身出來。
新力與東芝組合營
日本的科技巨擘卻一直堅持親力親為參與生產,惟時移世易,這種觀念似乎正在轉變,問題是他們是否會全身而退。
今年10月18日,新力(Sony)宣佈旗下的晶片部門,與東芝(Toshiba)以合營模式經營,而東芝更會購下新力的晶片生產設備。換言之,新力毋須再就晶片開發技術投入大量資源,同時又確保其PS3遊戲機及其他產品所需的處理器不會缺貨。
新力的晶片業務去年虧損100億日圓(約7.1億港元),而該公司正淡出非核心生意,上月把旗下的金融服務生意上市便集資近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至於東芝也可藉着與新力合作,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三洋放售不成要瘦身
另一家日本電子公司三洋(Sanyo)亦曾有這種想法,打算把旗下的晶片部門賣盤予私募基金AdvantagePartners,可惜其如意算盤打不響,並於上月16日作罷。三洋由多個投資者持有,其中高盛正盡最大努力令三洋重拾當年勇,包括透過協助三洋「瘦身」,讓該公司專注於發展太陽能和電池生意。
不過,負責融資安排的銀行在作價問題上猶豫不決,並且不滿Advantage打算保留現有管理層。三洋指出,假如甩不掉晶片業務,其股價恐防會「插水」。
分拆業務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在02年把晶片業務分拆上市的NEC,之前一腳踢開美資基金PerryCapital的收購建議書。Perry提出以13億美元(約101億港元)作價,把NEC股權由5%增至30%,條件是NEC放手在晶片部門董事局的話事權。
日本電子企業一眾管理層,正面臨一大考驗,他們或許要作出合情理但不易「開口」的決定。由於許多公司以小規模形式經營同一樣生意,因此分拆業務似是大勢所趨,況且要投入大量資金去營運新的晶片生產工序,將會拖慢公司的發展步伐。
在日本,企業巨擘往往傾向分散業務和垂直式整合,視出售附屬公司為壯士斷臂。然而,一些公司已察覺到有需要進行「大修」。
2007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