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計算人壽保險回報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計算人壽保險回報 - 李兆波

大家買壽險時,代理或是財務策劃師會附上一大堆數字,內容是有關在若干年以後,可以有多少現金價值及回報等,又可能會說明在多少年後可以不用再付保費,但我真的懷疑有多少人會留意其內容。
大家是在買壽險,因此不要期望有很高的回報。從前的保單多是以回報5%為假設,回報率只是比債券高一點。以現在的標準看,可能要付多年保費才可以得到100歲的保障。

睇真正回報作比較

近年的保單多是與投資掛鈎,即投保人可以根據其風險承受程度,去選擇基金於保險計劃中。當然保險公司亦不會全數把保費用作投資,而只會是部份,畢竟保險公司要賺取利潤及為賠償作準備。而投資部份越高及回報率越高,你所付保費的年期便越短。
那麼如何去比較呢?我以一個簡單的保險計劃為例,投保人要年付50,012元,共3年(見表),B行是保險公司所提供的累計現金流,由於是累計,你要把第三年的數字(如11,884元),減去第二年的數字(如3,867元),便可以得到該年的現金流(11,884元-3,867元=8,017元)。由於在第三年投保人仍要付出50,012元,因此該年的總現金流(D行)是(-41,995元),是負數。如是者,有了每年的總現金流,你便可以利用試算表的IRR計出真正的回報。

年期越短回報越低

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一般要有大學的財務學知識才可以應付。不過,你可以找你的保險代理或財務策劃師代勞。你會發覺真正的回報,與保單上列出的回報有所出入,而且年期越短,回報越低。有些甚至要30年後才有可觀的回報率,而這又很視乎投資的表面回報。
一個表面是9%(減除收費後)年回報的計劃,其20年真正回報(IRR)可能是6.4%,30年為13.4%,40年是15.5%,驗正了時間越長,回報越高。如果你已30歲,要等到70歲才有年回報15.5%,而且很視乎保險公司能否做到9%的表面回報。
如果你不太明白,可以請推銷的代理去計算10年、20年、30年、40年的IRR,而且要與建議書一起列出,使你易於比較,從而作出決策。

香港浸會大學
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