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閑浮世繪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消閑浮世繪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趙毅衡教授發表在十月號《書城》的文章,題目「弔詭」透了:「人生苦閑」。「閑」是leisure,字典的解釋:「timefreefromworkorduties」,不用幹活或守本份的自己時間。該高興才是,「閑」有什麼好「苦」的?
我們得從趙教授文章說起。他說近二十年來,隨着科技發展生產效率提高,「世界經濟所需總工作量減少而世界人口卻大幅增長,於是工作世界,變成空閑世界。」趙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英國唸書,那時中國人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一年只有五十七個休息天。當時歐美國家每周工作五天,聖誕元旦連休,一年四周帶薪假期,全年休假約一百三十六天,是中國的二點五倍。
到了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中期,中國開始進入「市場社會」,不但一星期只幹五天的活,還超英趕美落實三大黃金周,把每年休假提升到一百十四天。據說又有擬議休假四周,一旦實施,休假日將接近每年一百四十天。大致上工作三天,休假兩天。
這些日子還沒有到來,但趙教授目前已看到一些因「閑」衍生出來發人深省的景象。你要是身在大陸,探頭看看中國各城市的「網吧」好了:「幾十排電腦座無虛席,五六百甚至上千青少年,在埋首打遊戲……都是應當好好學習正經工作的年齡,除非失火,社會並不注意寶貴青春的浪費。」
趙毅衡眼中的「消閑浮世繪」,還包括火鍋席沿江數里的重慶夜市、一街霓虹桑拿按摩的邊陲小鎮、挑燈夜戰打「無聲麻將」的大學生。毅衡先生大概沒有跟家人或朋友到香港歡渡一次「黃金周」,不然他筆下的「浮世繪」更會多采多姿。
趙毅衡估計世界的大趨勢是瞧一百八十個休假進發。可能在二○一五年吧,拜超智能科技所賜,人類工作一天,就可休息一天。空下來的時間怎樣打發?依理說,空閑可以用來「發潛質之幽光」。且看趙毅衡怎麼說:「休閑時,人們能實現的是各種文化潛能:作家夢、藝術家夢、高段橋手夢。玩出文化來,就是成就,就是休閑的目的。」
問題是,你要在這些領域上「玩」出一些名堂,休閑就變成工作,而且是無休無止的工作。其實「休閑」方法多多,何必一定要「圓夢」?特首在日理萬機前的日子,如果有讀「閑書」的習慣,當識「十年浩劫」的面目,不會把「民主」和「極權」混為一談了。
休閑在富裕國家已成風氣。應運而生的有「休閑政治」。趙毅衡引了英國一位市長上任時對選民說的話作為例證:Ishallkeepyouprotectedandentertained,我保護你的安全,也讓你活得過癮。休閑政治和休閑經濟這些名目,對窮人來說都像一池春水,不關他們的事,因為他們要超時工作才得溫飽。他們要的是休息而不是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