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波拉嘉逝世,在遠東,老一輩的觀眾只記得她的《國王與我》。狄波拉嘉演宮廷教師安娜,來暹羅教國王英語,就像今天的東莞企業用一千萬港元請貝理雅來剪綵一樣,暹羅王覺得請了這樣一位淑女來教幾十個孩子英語,也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但是安娜一到皇宮,跟國王首先發生衝突──國王把她安排住在皇宮裏,但安娜抗議,指出根據合約,她應該住在皇宮之外,另一所獨立的房子。
國王的奴臣告訴她:不錯,合約是這樣寫,但國王的心意變了,他覺得你應該住在皇宮裏,在這裏,沒有什麼合約不合約,國王的聖旨,就是合約。
奴臣們還說:國王讓你住在皇宮,可以親近聖顏,多少人盼望有這等恩寵還來不及,給你皇宮住,你居然不肯?
但安娜很有「獨立思考」的性格,她堅持合約精神,一定要住在宮外的房子。國王的恩寵,她不希罕,只想照合約的法則辦事。
這是《國王與我》裏第一場所謂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西方人重視契約精神,答應了的條款,白紙黑字寫下來,不可以隨意更改。東方人──在這齣戲裏,那個國家是暹羅──重視君臣父子的面子和人情,國王叫你住皇宮,等於「可以埋身」,天天見到「老細」,這真是萬千打工仔畢生成就的一個重要指標,安娜竟然推卻了,令皇宮裏的一干小男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然後,國王出場,告訴安娜,他把暹羅「現代化」的大計:向西方買印刷機,讓孩子學好英文。但是他又在皇宮裏蓄奴納婢,把子女當做他的私產。國王要王儲太子跟從他的思想,但安娜卻在王宮裏傳閱一本講解放黑奴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國王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他認為安娜只應該教英文。
《國王與我》拍了半世紀,到今天還沒有Out,因為尤伯連納飾演的這個國王,他的頑固和愚昧,今日似曾相識,仍然令人覺得非常親切。他以為暹羅「現代化」,就是買機器、學英文,安娜與國王的鬥爭,是文明和矇塞之戰。
狄波拉嘉從頭到尾沒什麼笑容,跟這個亞洲男主角也沒有愛情和牀戲,因為加入這一場,在歐美就不會賣座。泰國政府認為這齣戲「醜化」泰國,長期禁映,然而香港觀眾以第三者身份,會覺得《國王與我》很好看:音樂動聽、佈景的美術設計很鮮艷,尤其是尤伯連納,一個光頭、六塊腹肌,非常之Man,比起今天許多亞洲領袖之一臉橫肉、一身酒氣的樣子,這對男女主角可謂絕配。
《國王與我》是東西文化通識的一冊上佳的教材,狄波拉嘉一生即只此一部代表作,對世界的貢獻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