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故事 - 陶傑

天梯故事 - 陶傑

有錢有得發圍,冇錢就天水圍。特區十年,在水天一色的迷濛處,多了一座「悲情城市」,據《時代》雜誌披露,因為香港沒有了「向上的動力」。
這個名詞,叫做UpwardSocialMobilily。一個地方很窮不要緊,只要有一道天梯,可以讓清貧的子弟一級級向上爬。殖民地時代,香港遍山木屋,還有徙置區,但海港燈火燦爛,一個窮小子,站在九龍城碼頭,看着維港對岸港島半山的燈火,緊握着拳頭,咬咬牙發誓:有一天,我也要爬到那麼高,我也要住那裏。
殖民地時代,有窮人,但也有這樣的一道天梯,可以向上爬,因為十九世紀的英國和歐洲小說,講的都是向上爬的喜劇和悲劇──撒克萊的長篇《虛榮市》裏的女主角Becky、《紅與黑》裏的男主朱利安,還有《高老頭》的幾個女兒──十九世紀的歐洲,因為工業革命,催生了許多資本新貴,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在一個動盪的時代裏要謀求上位,衝擊了古老的社會等級。讀通了這幾部長篇,就可以走馬上任,七十年代來香港當總督了。
貧窮的地區,如果永遠貧窮,就變成《雙城記》裏巴黎的那個聖安多園:一座貧民窟,一個貴族坐馬車經過,撞死了一個小孩,貴族從車廂裏探出腦袋,擲下幾個金幣,在路邊織毛衣的一個女人,怒目而視,心裏只叫着兩個字:復仇。
管理香港翻山越嶺入境的難民,只有把這個地方經營成窮人可以向上爬的環境,辦法是召喚幾個從上海逃來的紡織商,讓他們在荃灣得到土地開工廠,僱用難民勞工,造出來的產品,英國人拍拍胸口:我們出頭,到歐洲替你打開市場。漸漸,紡織配額就變成香港財富的命脈,英國人出面談,歐美都給兩分面子,打通了這條紡織之路,就像一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一樣,香港偉大的故事,就是這樣寫成的。
這幾十年創造了奇蹟,秘訣只有三個字:向上爬,有向上爬之心,不是壞事,來來來,我給你找梯子。管治香港,有什麼難?對於一個帝國,僅是小菜一碟,也不必讀太多書,從《虛榮市》到《紅與黑》,只須讀好幾本小說,十九世紀的歐洲,六十年代的香港,通通他都見過了,施政報告都沒有空話,只給你擱一道天梯,讓你向上爬,其中一位上海女士,果真爬到了上議院當了女男爵,是多麼完美的結局,一個故事,留下一點餘音,就這樣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