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季友 - 紫微楊

憶王季友 - 紫微楊

樓上的李怡,一連數天提及王季友,勾起我不少對往事的回憶。
王季友筆名是宋玉,但真名卻不是王桂友,他還有一個身份證上的真名字,是他去世辦理後事時我才知道的。到現在,事隔近三十年,我怎樣也想不起來。問幾位好友,他們也記不起!
我與王季友可算甚有淵源,他與家兄楊善深也是好朋友,而我當年之入《明報》工作,也是他把我推薦給金庸的。
王季友在世時,我們一眾新聞界朋友都稱他為「師傅」,他國學根柢非常深厚,這李怡已說得很清楚了。
他以「酩酊兵丁」的筆名在《新晚報》寫打油詩,由於國學根基好,打油詩寫得妙絕。我記得那時我是每日都追讀,有時讀罷可以笑足半天。
使我記憶頗深的,是有一回他寫一首打油詩,詠當時的樓上小舞廳的。那個時候頗流行此類小舞廳,小姐大多是兼職陪跳舞而不賣身的。該打油詩的前段我記不起,但記得後半段是:「門半掩,但聞蓬拆。攬纖腰,叫句先生我唔多識。」此打油詩抵死之處,是景物傳神。
王季友雖學問淵博,但人很隨和,那時他在禮頓道有一個地方,是我們一眾人稱之為「竇口」的,常在那裏聚集打麻雀或打天九,他聘有一位精於烹飪的女傭,所以打完牌後也可在他那裏吃完飯才走。王季友非常好客,那時我與韓才子及已故報人麥在田等亦常去。
憶起王季友,使我覺得一個人讀書真的要講「宿慧」,這真是天生的。如王季友的國學修為,我再讀兩輩子的書也追不上,所以我常笑說他前幾世已是讀書人,才有此成就。而我呢,只嘆句「書到今生讀已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