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代,有不同大事深印大眾腦海。六四、九一一,種種數字,記載各年代歷史。忽有感觸,因為看了毛孟靜在「新聞話事.人」談中英談判,惜10分鐘訪問「到喉唔到肺」。於是膽粗粗約她訪問,一直當「傳媒春秋」主持,不找她講新聞大事找誰?等待她時猛然醒悟:毛孟靜當了27年傳媒人,我卻是初出茅廬的小薯仔!毛孟靜駕到,她笑容可掬緊握我冒汗的手,「叫我Claudia,或者叫我MissMo!」深呼吸,催眠自己是伍晃榮,暗藏緊張開始訪問……
記者:馮冠芝
攝影:陳陶鈞、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深刻最抑鬱:六四
毛孟靜一直在傳媒界吃香,自然有傲氣吧!問及她最深刻採訪經驗,以為她會輕揚瓜子形下顎,訴說英雌事迹時,她卻放輕語調,收起經常上揚的嘴角:「最深刻,是六四!」說着,她輕咳兩下,她說是訪問前在科大參與「新聞自由」講座弄得聲啞,我卻着眼在她雙眸微濕,收起我主觀判斷,細聽她重說舊時,「當時我是法新社記者,4、5月已上北京採訪。那時我還很開心,以為中國有新希望……」至1989年6月3日下午,她在港參加外國記者的婚禮,席間聽說軍隊在天安門開了槍。當晚,她上司要她上京採訪……
第一次接近死亡
臨急臨忙,毛孟靜至6月4日早上才有飛機位上北京。「我還記得在啓德機場的餐廳,老公抱着我兩個仔仔送機,他們吃蛋治,滿面蛋碎。」坐着飛機,她心裏哼的是「我的祖國」那首歌。到了北京下榻飯店放下行李,行出來登上三輪車,聽到槍聲,毛孟靜決定跳車,躲在電燈柱後:「那時我聽到子彈在身旁呼嘯而過,不知是我想像,還是真有其彈。那是我第一次有接近死亡的感覺。」
中國人去英國人返
事態超乎想像,她的編輯亦驚嘆,不該送兩子之母到「戰場」。當時毛孟靜想走卻走不了!向各國大使館求助,回應是一聲「GoodLuck!」最後,是法國用外交車救了她及一批記者,然後意大利包機送走持有西歐護照的人。「我當時用回鄉證上京,用英國護照回港,所以回鄉證沒出境紀錄。」無奈,更有內疚。「六四前,我曾報道6名學生資料,要抓他們是易如反掌。」六四後回來在上司面前大哭一場,她直言那次是一個創傷,「同一輩記者很多也要看心理醫生!我卻是去了名店狂購物,在精神不穩的情況下花了幾萬元!然後就無事。」她笑說,吹散不了陰霾,我如夢初醒,六四已成歷史,訪問還是要繼續。
媒界越多 空間卻越窄
無論訪問還是撰文,我深知對六四着墨太多。沒法子,近代新聞,總是沒以前震撼。「以前無蘋果、無YouTube,人的聚焦點濃,新聞角色鮮明!現在媒體多了,如一杯茶冲多了,味道淡了。」然而,毛孟靜覺得,與越闊的媒體相反,傳媒精神空間卻是收窄了。「傳媒自我審查,趨炎附勢,各走極端。我也只能認同,一邊吹捧權力,我便靠攏民主那一邊,只望讓受眾知道一加一等於二,走回中間。」揮筆桿已不夠,她更成為公民黨黨員,問她是否從政,她又大喊「無無無!」「我只是身體力行,做給年輕人的媽媽們看,入政黨也可以不骯髒。」說到底,現在的毛孟靜,是甚麼人?「我身份是媽媽,但我大仔都24歲,我只有彈開……所以,還是傳媒人吧!都27年了,慣了!」
傳媒春秋見另一世代
當了MissMoFans,連她主持的《傳媒春秋》也不放過,卻是另有驚喜!剛播放的一集,前往卡塔爾訪問半島電視台的總監、主管兼記者。一串對香港人陌生的字眼,換個說法,半島電視台是自911襲擊後,第一個播放拉登影帶的電視台。一個「這麼近那麼遠」的題目,找來親身前往當地拍攝的導演楊月芬(Flora)解話。「當初我們想做一個全球化的傳媒人,想找些可以與西方抗衡的勢力,所以找到半島。」
我對中東國家概念,皮毛得很,見Flora是個嬌滴滴的女子,不禁敬佩她的勇敢,想是繼毛孟靜後另一烈女。「沒甚麼危險,唯獨是在當地想拍攝政府部門,就會很敏感。有次我想叫攝影師影國旗,當地人兼司機慌張說:『不行,紅色車中有警察!一舉機就會被捕!』涉及政府當地就會好緊張!」採訪過程微驚無險,真正教Flora深刻的,是與半島電視台工作人員交流心得。「正如節目中的Ahmad,他明明是主管,不用走在前線,但他仍願冒險採訪拉登兒子的婚禮。訪問他時,我亦問過自己,如果有機會訪問拉登,我去唔去?」
半島打破西方壟斷
「我想去,但會考慮多咗,例如安全!更何況就算我們走在最前訪問拉登,播足一日,第二日,香港人都厭啦!」她自覺這題目太冷門,連她妹妹看畢只會說Ahmad口音重。「做這題目是吃力不討好,大家看完會知多樣嘢,但不會理甚麼反西方傳媒壟斷。」指的,是現今全球傳媒由西方主導,遇有大事,各地必採用BBC、CNN的片段、採訪角度。而半島的出現,則打破此現象。「01年911後,美軍攻打伊拉克,西方媒體只拍到美國投彈,而半島是獨家拍到阿富汗被炸一刻,CNN反過來向半島買片播。」觀眾看新聞,那會留意片種來源,難怪Flora笑說《傳媒春秋》,是給行家看的。然而,不深思背後理論,單看Flora揭開卡塔爾神秘面紗,已是趣味無窮,明天更會播放下輯,講述卡塔爾因半島電視台得罪阿拉伯國家與美國,兩面不是人要如何自處?情況好比男人夾在老婆與老母之間,而內容……絕對比平日的肥皂劇好看多了!
後記:
整個訪問,我遺憾只是訪問,不能專心當個聆聽者,終於明白伍晃榮那句:「跟毛孟靜聊天,永遠是賞心樂事。」原因在於她豐富的人生、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娓娓說往事。六四事件,她以國語說出當時北京人的話,聽着,我手心不再冒汗,水氣冒上眼眶。她教六四時只有4歲的我再上了一課。她隨我喊她Claudia或MissMo,我選了後者,因為,一個訪問,我真係從她身上學咗好多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