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本土的便是國際的,國際的便是本土的。意指愈不跟隨人家尾巴堅持原創,才是走向全球通途徑。
其他的先不說,也不說14K還是拾肆K,先說小餅。G.O.D不如印老婆餅,白蓮蓉月餅,蛋撻……小餅,餅仔;代表着一方水土人文最低調最不顯眼的生活細節。
弟婦回台北探親,基本上不用我囑咐,乖巧地打電話去訂購,再老遠從內湖跑到天母中山北路面對美國學校及日本學校小小餅店「吃吃看」,為我帶回目前為止最好吃最多菠蘿肉的鳳梨酥。為啥電訂?人家每天出貨若干,保持質量不為生意強勢而作出工廠式流水作業,不預先訂好,未必買到心目中的數量。
鳳梨酥這味台灣小餅自從加入西方牛油曲奇製作技巧,又套用日本式超級不環保豪華包裝以來,近年銷量突飛猛進,是台灣島內外最受歡迎的國際流通佳品。喜愛「吃吃看」除了好吃,包裝幾乎減至零,以最簡樸的盒子實際地裝好出售,單愛惜物資一項便讓人讚賞。
過海去澳門文化中心欣賞鋼琴家MariaJoaoPire與澳門樂團演出後,除了坤記的白烚馬介休魚麵與無花果茶,生記的海鹽焗奄仔蟹,還有手信……自己沒這條癮,但同行朋友認為到澳門不帶點餅仔回家,老母或情人都不會饒過;第一站,老葡京酒店內餐廳餅店馳名以全牛油製造香爽滑甜腰果曲奇,它比丹麥藍罐曲奇價錢貴,但鬆化無倫兼新鮮即做,食後難忘。
下一站去咀香園還是鉅記?
咀香園是老字號,七十年啦!二十年前到清平直街吃一生人首次嘗到的薑汁撞奶,辣滑得迷魂似地出來,見對面店子人頭湧湧大排長龍;街坊話:「咀香園啊細佬,全澳門至好喫嘅杏仁餅,買啲返歸啦……」買了,吃了一口即轉頭回去買多幾盒分贈親友同事,老土又好吃得要命。咀香園愈做愈盛……直至新馬路與清平直街間從街邊小檔開始的鉅記與老行尊打擂台,當時年輕靚仔老闆招徠大方讓路過人客試吃之餘又好口,張國榮那時在街的另一邊拍李碧華的《胭脂扣》,路過邀哥哥拍了照片貼在牆上作生招牌,蟻民如我也有幸作過「到此一遊」布景板,熱情NO.1,餅食新鮮熱辣香,今天兩家店子都做得上好,各出奇招為澳門本土文化國際化奉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