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鄭維健較早前在電台節目中公開向2000名填寫改善空氣質素諮詢問卷的巿民道歉,承認遺失了問卷。每個人都有機會說錯話,做錯事,如何面對過錯,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讀醫出身的鄭博士,看來歷史成績也相當好,懂得從別人的失敗與教訓中吸取經驗。他對待過錯的態度就比煲呔積極正面漂亮得多。
煲呔歷史差是差得很徹底的,他既不了解中國近代史,也不了解中國中古史。宋朝時,強幹弱枝抑制武將的政策令北宋兵力不濟,念念不忘燕雲十六州的北宋君臣想出了聯金滅遼的鬼點子,意圖「趁遼病攞遼命」,聯合強金攻打弱遼,結果把自己的弱點暴露金前,引發金的侵略之心。導致遼亡宋危,旋被金滅的惡果。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到了南宋,宋高宗居然不吸取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依樣畫葫蘆,來一招聯蒙滅金。彼時金弱蒙強,歷史的悲劇再度上演,金亡而宋危,旋被蒙滅。好好一個宋朝,本來在物質及精神文明上比起唐朝毫不輸蝕,就這樣被葬送了。
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讀歷史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從別人的失敗中摸索出讓自己成功的經驗。在煲呔發表著名的「文革民主說」之前大約三個月,日本防衞大臣久間章生就因為多口說「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無奈之舉」而引咎辭職。別的「政治家」禍從口出,煲呔卻依樣畫葫蘆,來一招口不擇言,原因就是不讀歷史。相比之下,鄭維健就聰明得多了,他吸取了煲呔犯錯後先死撐後收番的教訓,一開始便漂漂亮亮主動道歉,讓人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