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的「槽豬花」 - 李怡

昔日香港的「槽豬花」 - 李怡

據王季友在《塘西金粉》中說,石塘咀得名比香港還早。在一八四一年《辛丑條約》割讓香港時,「香港」這名字只是當今香港仔附近的一條小村。但石塘咀卻在亁隆三十六年,即一七七一年已經得名。據父老傳說,清初,今石塘咀一帶,都是山地,山多花崗岩,俗稱麻石,為上等建築材料。惠州客家人多石匠,聞訊結集同業來這裏採石。經一段時間,採石處下陷,山水流注成塘,石匠稱之為石塘。又因近海處塘口漸狹窄,成尖形如鳥嘴,故名石塘咀。有石匠朱居元在這裏建村,村名石塘咀。其後因海賊滋擾,居民遷離,於是石塘咀曾變成一片荒僻之地。
到一九○五年,港府擴展市區,令水坑口的妓院向西發展。妓院一遷,酒樓也站不住腳,原先在大道中近水坑口的杏花樓、宴瓊林、壽而康、叙馨樓紛紛收檔。在石塘咀最先開設酒樓的是觀海樓。觀海樓新張的啓事,用的是駢文,起頭是:「原夫劉伶軼事,能解五斗之酲,李白狂豪,拼買千金之醉。故糟丘麴部,騷人每藉攄懷;食譜茶經,逸士因之寄意。……」原文甚長,《塘西金粉》全文記下,留下飲食之雅文。
講到石塘咀的妓女,王季友記敍當時大都是「槽豬花」。所謂「槽豬花」,是她們從小被父母所賣,連本身姓氏也不知道。買回來的並不是富裕人家,許多都是打住家工的女傭。她們買了小女孩回來撫養,養到十六七歲,便賣到妓院當妓女,或賣給人家做二奶三奶。撫養這些女孩的女傭,就是她們的「假母」。「豬花」被「槽」在女傭姐妹合租的「媽姐屋」。《塘西金粉》講的,就是這些妓院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二、三十年代香港的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