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庭大師,以手藝聞名,高徒石癲,就一直以刀工稱著;月前,周大師百年冥誕,竟忽然鑽出來好多「徒弟」,不少還是「名家」;但這幫「名家」,疏陋得很,竟連一枚手件,都用小電鑽等機器製作。遇一顆旗降石,質優,色美,「名家」刻的漁翁,嘴巴,是一個大鑽孔,人老無牙,可以理解,怎麼連根舌頭也沒有?耳朵,劃一個「3」字,隨便再鑽個小洞;那個尖利的鼻子,刺中收藏家的脈門,可是會致命的。一位靠「手藝」憑「刀工」起家的大師,會教出這種熱愛「鑽營」的「徒弟」?
且說一個「案例」:受害人營商,十多年前開始,常到國貨公司看展銷;當時,那些美質不多,還黏着大塊粗岩的雕刻品,即使確由「名家」所刻所鑽,在福州,半點不值錢;他卻一擲十數萬金,傾囊相授,「當時喜歡,沒壓價,十幾年下來,買了幾百萬。」這種疏爽人,駕臨小店,怎麼總是一毛不拔?
生意失敗,缺錢,他打算割讓的石頭,九成是「名家作品」;而且,是「名家」在大陸難以脫手的「失敗作品」。本來,十多年前,他愛「投資」壽山石,那是洞悉先機,趁低吸納,怎麼說,這批東西,也該值一億了;可是,幾百萬買入的一批石頭,幾十萬賣出,我還是一件不要,「怎麼就沒質地好一點的?」我問。「我看重工藝。」每一次,他都買走那個展銷會裏,「工藝」最好的石頭;他沒有想到,在展銷會外,那塊「最好的石頭」,只是一塊很爛的石頭。
藏品難以換錢,因為:一、面對石賊,他過於疏爽;二、沒培養出鑑賞力,但過於自信,不知道眼前「好工」,其實很尋常,也沒有創意;三、盲目慕名,卻不知道這「名」,虛浮得很,離開了石賊的如簧之舌,就無地寄生;四、這一項,最害苦疏爽人,他一直沒從石質入手,忘記了壽山石,值錢之處,是「石」。
投資涉及風險,只有材質珍罕的藝術品,才能保值。你不信?我敢保證,你就是下一個受害人。(《風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