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黑社會也有愛國的,14K也有文化的 - 陶傑

星期天休息:黑社會也有愛國的,14K也有文化的 - 陶傑

家居設計店「住好啲」出售寫有「十四K」的T恤和明信片,遭到警方高調拘控,一抓就是十多人。投下如此警力,有點莫名其妙。在技術上,這些產品違反「社團條例」,雖然不是黑社會物品,但「看上去」像。然而即使「類似」為三合會用品,警方應該知道這是一家文化設計店,不是砵蘭街麻雀館樓上的一座「堂口」,店內其他物品,都是中產小資產階級的家居設計品,而不是黃紙、香燭、關帝像,店內職員,也沒有一個紋身,警方以不適當的警力,雷霆壓頂,看來不是刻意向政府高層邀功,就是情緒的發洩。或者兩者兼有──這家設計店在隧道口附近有一幅大型廣告,以英文書寫:DelayNoMore,這句粵語粗口諧音,可能刺激了一些政府官員的神經。
三合會組織,也是一種文化,在中國自「反清復明」開始,有三百年歷史。連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洪門委員,職拜「雙花紅棍」,其他如秋瑾、黃興,莫不是洪門先烈。三合會最後流落香港,淪為犯罪組織,是中國內戰的結果。英國殖民地政府視三合會不止如犯罪組織,更重要的是當做一個潛在的政治顛覆團體。中國人一盤散沙,民族性恭順貪生,只有三合會有嚴密的組織,有視死如歸的勇氣,英國殖民地政府對三合會的監視和研究,甚為嚴密,這是繼十九世紀英國傳教士在長江流域考察「太平天國」組織一樣,視之為文化人類學的一項政治課題。

英國學術界對香港三合會的論著甚豐,一九六○年開始陸續出版,其中以兩位退役英籍警務人員希斯與摩根的《香港三合會》為開山論著,此後各大學的論文和專著不斷。英國人對三合會的研究,有文化獵奇的心理,社團條例嚴加防範,則又為了殖民地社會的穩定與安全。
明乎此,特區警方就不會純以技術上的法律條文高調拘捕。電影《教父》何嘗不是展示黑手黨的人物、事迹、產品?但《教父》卻是電影文化的精品。任何三合會的物件,都必須置於正確的背景(Context)處置,不一定都要論罪,高調拘控店員,是警方有心欺凌的表現,與拘捕十五名保育示威者之後,硬要他們在警署脫光羞辱相同。按照警方的「指引」,沒有差錯,但以政治理由無限上綱,則把幾個文化界的文弱人士以最粗暴的方式對待,視之如重案犯,則是對集會自由的政治侵犯。
這家設計店產品一向出位,"DelayNoMore"當然是譁眾取寵之作,但任何創作,譁眾取寵都在所難免,包括畢卡索晚年的女體纖毫畢現的素描。外國的FCUK,是"FrenchConnectionUK"的簡寫,在公眾展示品牌名稱,任何人看見了,由於心理錯覺,都會在心中念出英文那個粗口字眼,但這個名牌依然在國際都市的市中心展示,沒有人「投訴」,即使有,警方也沒有行動。

香港到底是一個小家子氣的普通中國城市,還是自稱的「國際都會」?這些小地方,都一一露底。創意無禁區,尤其是備受道德和政治教條束縛的中國人社會,特首施政報告口口聲聲扶助「創意工業」,其轄下的警方,還有其他淫審組織,對於同步提高文化修養的品味教育,沒有興趣,這就形成「打擊」這個、「掃蕩」那個,割雞牛刀、以卵擊石的政治姿態高於一切的「拘捕」行動。
三合會的名稱,在甚麼時候,是一種恐嚇,甚麼時候,可以列為文化現象來展覽?穿上一件這種T恤,招搖過市,不等同「自稱」黑社會會員,如同穿上一件曾灶財書法「九龍皇帝」的T恤,不等同「分裂國家領土」、自僭為王。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沒有向香港的政務官和警察教導開化,沒有教他們甚麼叫文化,甚麼是人類學,甚麼是一種社會符號,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沒有這一類課程。倫敦和紐約,卻都以文化產業為尊,這一類紛爭早已解決,這才是真實的國際都會,濫竽充數的香港不是。
「住好啲」事件,警方會得到香港許多封閉僵化勢力的支持,包括偽道德組織和輿論,但這些人因為學養所限,一味只懂得「創作也不能超越法律」,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警方的行動,或許自以為得計,但對曾蔭權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必將相當深遠,連同近日一片「捉漢奸」的文革喧譁,國際社會只會對香港另有真正的定位,此一效應,如何影響香港下一代的出路,三五年之後會立竿見影,彰顯得更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