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整蠱 - 陶傑

大整蠱 - 陶傑

英國人撤出香港,埋下許多愚弄殖民地的地雷,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立法局,也就是今天稱的「議事堂」了。
像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造人一樣,也想立法局變成中國理性的第一家「巴力門」(Parliament)。香港的立法會,規條幾乎學足,倫敦的下議院議長,也有一個維持秩序的「主席」,香港的議員進場,像英國議員一樣,也要向議長鞠躬。
倫敦的下議院,議員抨擊政敵,許多人身攻擊的詞彙不可以出口,例如「說謊的人」(Liar)、老鼠(Rat)、懦夫(Coward),還有「叛國者」(Traitor)。這些詞彙,叫做「非議會語言」(UnparliamentaryLanguage),犯了規,是會由議長處罰的。
因為下議院的政黨再敵對,像大學的辯論會一樣,同一座屋簷下,都是同學,英國人還講紳士風度、講中庸,不接受激進的行為和言語。但英國人撤出香港前,明知道中華民族以農耕為本,是一個喜愛罵街、互相噬咬、自相殘殺的民族,他們之中的許多激進份子,在血液中遺傳着千百年的暴力和仇恨的基因,不小心觸動了他們哪一條自卑感的神經,他們會歇斯底里地發瘋的。
因此,為了培養一座理性的環境,前港督尤德,把立法局由拱北行大廈搬到高等法院一座羅馬式的古典大樓,當年,我還以為他安好心,希望這些殖民地自以為的「精英」,擁有一座羅馬精神的殿堂,進出大門,受到圓柱、長廊、柚木地板的西方古典文明氛圍薰陶,至少能戒掉吐痰。
殖民地一旦交還,土壤和雨水都有變,一座「議事堂」,擁有羅馬建築的「硬件」,「議員」也模仿白人,穿西裝、結領帶,但畢竟三千年農耕傳統未泯,或因政見不合、或因神經脆弱,一言不妥,罵起街來,固然沒有所謂UnparliamentaryLanguage這回事,把中國的文革批鬥,搬來一座羅馬殿堂來上演,在人類學上,成為一大娛樂性豐富的異象。
因為文革批鬥,本來應該大家穿藍色毛裝的嘛,學英國人一樣穿上西裝,呲牙裂嘴,五官扭曲,在視覺上這就不配套了。批鬥的地點,應該在打穀場或舊祠堂外的空地嘛,像禾稈草堆邊,放上一張鍘刀也可以,怎會在一個長廊圓柱的古羅馬建築的殿堂環境?把一座「立法會」大樓拆掉,在原地牽來兩頭牛,背景種兩棵蕉樹,再批鬥,這樣的圖畫,看上去就和諧了。
就像石濤的山水畫,有寺院、有山溪,近角有一座茅舍,裏頭有一個讀書人,但天空是沒有一架飛機的,對不對?新畿內亞的土人,吃人肉,像倪匡說的,用刀叉,也是不配套。英國人搞殖民主義,都是優生學專家,這個道理,不會不懂,還要如此「整蠱」,搞得一座小農「議事堂」,不中不西,不人不鬼,叫人笑完之後,也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