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題目的這句話,出自《孟子》,可說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幾近二千年。
從今日的學術角度回顧,孟子的訓誨屬於一種社會理論,簡單來說,就是「義」令人相近,有今日所說的「公共性」,可以促進群體團結,社會和諧,「利」則令人相遠,無法親近,如果到了「上下交征利」的極端情況,社會有解體之虞,每個人也只能惶恐過活,從這個道理出發,於是有「義利之辨」,「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也就成了我們的道德準則。
無獨有偶,西方古代也有類似的規範,從性質而言比我們更嚴厲。最近讀一本名為《InventionsoftheMiddleAges》的書,有段落說到銀行的起源,加深了我的認識。
西方反對謀利的出發點是宗教,這就是基督教興起之後,禁止教眾從事放貸謀利的活動,根據的道理,是從貸出款項開始,到連本帶利收回所得為止,當中的關鍵因素是時間。換言之,是運用時間賺取利潤,時間愈長,利潤愈大,但在基督教的觀念中,時間屬於上帝,豈能盜用?結果,就造就了只信摩西五經的猶太人,他們不但通過放貸獲得大量錢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金融經驗。所以,相比較起來,西方禁止謀利的出發點更為嚴厲,我們只從社會後果考慮,他們將之提升到神明的層次,生前是否放貸謀利和死後要上天堂抑或下地獄拉上關係,你說嚴重不嚴重?
所以,在中世紀,放貸屬於「賤業」,這從銀行一詞的詞源可以看到端倪。英文的bank、法文的banque都源於中世紀意大利文的banca,原義為長凳或長桌,因為當時放貸屬於賤業,猶太人只能拿着長凳或長桌,到市集進行活動(說是「勾當」較為貼切),於是此詞後來引申為銀行。如今法語稱無靠背的長凳為banquette,意大利文則衍生出陽性的banco一詞以別於已解作銀行的banca,淵源依然非常清楚。
不過,出處雖然不光彩,銀行如今的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用其極,你敢蔑視?今日還信奉「何必曰利」的,自己吃虧不算,還會被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