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跌市博年賺兩成<br>重鎚新興市場基金 細注候低吸H股

趁跌市博年賺兩成
重鎚新興市場基金 細注候低吸H股

外圍資金持續流入,推動恒指升至歷史高位,很多散戶認為港股風高浪急,開始減持股票,讀者洪先生亦有同感,已經分批沽出手上股票,但套現的同時,他又不想錯過投資機會,希望透過基金,爭取高增長回報並平衡風險。

洪先生的投資組合,以基金為主,只持有小量股票。他趁上月市旺,分別以23元及8.2元,沽出所有中交建(1800)及安踏體育(2020),獲利3萬元;手上只餘下香港體檢(397),由於在0.4元高位買入,現仍「坐艇」,虧損萬多元。

短炒 賺一成即走

他說:「港股升到咁高位,都幾令人擔心,唔敢點樣長揸投資,就算入貨,都會等調整先嚟入市,但只會短炒,賺十零廿個巴仙就走人。」
現時洪先生投資的基金,都是透過保險公司,一筆過投資及月供,「主要係貪佢哋轉換基金唔收任何費用,慳番唔少。如果覺得市況唔對路,可以放晒啲股票基金組合,轉換去貨幣基金,每年有4厘息派,都唔錯,進可攻,退可守。」他持有的主要是鄧普頓新興市場「金磚四國」基金,即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市場。

評語:慳轉倉費失選擇機會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表示,雖然洪先生透過保險公司的投資平台購買基金,可以慳回不少轉換基金的轉倉費,減低交易成本,盡用資金投資,但畢竟保險公司可供選擇的基金有限,投資者未必能揀到最合心水,或同一組別內表現最佳的基金,很多時只有同一基金公司旗下不同的基金可以選擇,不像銀行或零售基金分銷商,可提供更多選擇性。

個案

讀者:洪先生
年齡:58歲
婚姻狀況:已婚
每月收入:1.5萬元
每月支出:8000元月供基金,餘下為日常生活開支
職業:工廠管理
資產:現金70萬元、基金價值36萬元、股票1.2萬元
風險承受能力:高,增長型投資者
投資目標:股市位高勢危,十分波動,希望藉投資基金,平衡增長及風險,期望每年20%的增長回報,亦能接受20%的跌幅

建議一:專攻中印巴避開歐美俄

目前,全世界股市增長最強勁的國家,是中國、印度及巴西,所有資金都流入這些新興市場,以洪先生追求高增長回報的目標,可集中投資這3個市場的基金,避免選擇現時經濟存有問題的歐美市場。雖然俄羅斯新興市場亦算吸引,但存在政治隱憂。
建議將現時96萬元的資金(60萬元現金及36萬元原有基金價值)購買基金,地區比例分別為中國32%、巴西及南美28%、印度25%、南韓及東南亞8%、資源及黃金7%,使資金能有效分散投資全球高增長的新興市場,追求高增長回報的同時,因彼此相關性低,有助分散風險。

金價可望升四分一

基於美國減息,會導致美元下跌,有利能源及商品價格,故睇好資源類別基金及黃金,黃金待衝破每盎斯800美元後,可望升至850美元,甚至升25%至1000美元。
策略:將現有基金的36萬元價值,投資中國市場,佔30%;其次為拉丁美洲基金,佔20%;南韓、印度、東協、資源類及黃金商品投資,則各佔10%,目標每年增長15至20%。

轉平台更多基金揀

由於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選擇有限,建議洪先生應揀其他投資基金平台,方便隨時套現,能應付突發資金周轉需要,不像保險公司有投資年期限制。
策略:將60萬元現金,投資高增長的中國、印度及巴西市場各20萬元,以霸菱香港中國基金為例,一年增長達1.7倍。預計整體每年回報15至20%。

建議二:撥$20萬買股目標回報三成

跟「建議一」的投資地區分佈一樣,只是避免將資金過份集中基金,可將「建議一」中投資霸菱香港中國基金的20萬元資金(表1),轉換成購買香港股票。
現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者仍可選擇具吸引力的股票,如內地基建龍頭股中交建,有良好管理質素的招商銀行(3968)及平安保險(2318)。
策略:沽出風險較高的香港體檢,趁市況調整,股價下跌時,低位吸納優質股票,以中長線作為投資,目標一年16至28%回報。

年底前恒指睇升20%

龐寶林指,港股經過8月及10月的調整鞏固後,加上10月股災心理恐懼消失,以及大量資金透過QDII流入港股,恒指走勢會持續向好,料年底前,再會有15至20%的上升空間。
現時美國經濟疲弱,房地產市道下滑,企業盈利下降,加上明年進行總統大選,美國為避免經濟衰退,「唔可以畀股市冧,要靠股市頂住樓市」,所以必會透過減息,刺激股市及經濟。
目前,美國通脹率約為2%,聯儲局仍有很大減息空間,可以減至4厘,甚至3厘,相信今年12月會再有機會減息;加上市場資金充裕,因此仍然睇好後市走勢,投資者可趁每次市況調整時入市,但明年美國大選後要小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