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τ"的故事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兩個"τ"的故事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今年十月二十五日下午,中文大學請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給了兩場演講。前場是佩爾(MartinL.Perl)講科學與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後場是楊振寧講吳健雄與諾貝爾獎的擦身而過。當然兩個人所講的,基本上分別是與獲獎有關的內容。也就是楊述說五十一年前他們如何研究τ-θ之謎,而佩爾是解釋三十幾年前他如何走上成功之路;也就是發現τlepton的曲折經過。佩爾與楊都用一個共同的"τ"字。可是這一個字卻有完全不同的二義。佩爾的是Taulepton的τ,而楊的τ則是τ-θ謎中之τ。

利用同一字母τ來表示,而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又是在同一天的下午各用一小時,分別由兩位權威講出來,這實在是過份的巧合而又太令人困惑的事。這個τ的二義之間難道有什麼關係嗎?不然為什麼非用不可?如果是文學上,一字而有二歧義太平常了;但這是科學,又非用同一字母的稱謂不可,所為何來?
在後場講完後,我提出了這個一字二義的問題,實在是不得已。楊答以J/Ψ同時發現的情況。可是J/Ψ的故事,我們中國人是家喻戶曉,那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與史丹佛大學的里克特(B.Richter)同時發現一種粒子,卻各別命名為J與Ψ。那是一物二名,而非一名二物。楊之所答並非我的所問;至於佩爾呢?則是在場中沉默地坐着,不發一語。就如此不了了之了。我想:佩爾那時已是里克特麾下的一員大將了罷?他之一語不發,不見得就是一語不發那麼簡單。
我忽然憶起一九六三年的諾獎得主維格納(E.Wigner)來。維格納說:「六年前(1963-1957=6)楊也是在這裏(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述說互作用分為四種:重力、弱作用力、電磁力、強作用力。現在看來『強作用力』又要分成兩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大自然為什麼如此複雜地分為四種或五種。它們之間並沒有連繫,也沒有比擬……。」然後維格納提出『不變原則』。他主要是用變與「不變的原則」來看大自然的事件。
散場後,吃飯前,與佩爾講了幾分鐘閒話。我知道他在新加坡有集子出版,不詳其全名。他說:「你不必去買,給我地址,我寄給你。」我再問他,「你在哥大念博士時,正是一九五○-五五,李政道的課呀,怎麼樣啊?」他說:「太深了,我沒有上過;」「吳健雄呢?」他說:「她太嚴了,也沒有上過。」
元方此時與佩爾夫人聊得高興,佩爾夫人要為他們的孫子帶些香港的紀念品;她有些抱怨地說:「我們隨身帶的箱子中裝滿了Martin的實驗室玩具,哪有地方裝給孫子的東西呢!」她接着又說:「不過Martin說沒關係。反正他的玩具都可以摺叠。」
佩爾的腦中不知在想些什麼?也許仍是想他的物理的孩子:相當於3500倍的電子的Taulepton(中譯為「重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