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購買人壽保險時,有沒有考慮原因呢?
人壽保險的作用就是當受保人去世後,他的後人可以得到一筆資金去應付生活所需,例如支持子女及父母的生活。畢竟生命是有價值的,因此首要的條件是保障。與旅遊、意外等保險不同的是,人壽保險的條款比較簡單,一般是離世,及不是在投保後首一或兩年內自殺,受益人便可以得到賠償。
未來開支定保額
至於保額要多大,則視乎各人需要,如果你現在有300萬元的按揭未償還,及要在未來日子支付子女教育開支及生活費,以現價計算應該是400萬元;又如果你已有100萬元淨資產,你便要購買600萬元保障額的保險。
人壽保險大致上分為儲蓄(或投資)及定期兩大類,前者一般保費較高,後者保費較低,如果資金有限,你可以考慮後者。由於保障是大前提,你要以有限的資金,去買最大的保額。
定期人壽保險通常只保障到投保人70至80歲,與一般有儲蓄成份的保險可保至100歲不同。此外,由於有儲蓄成份的保險有回報,因此通常在投保一段時間後,視乎回報,便不用再交保費,而保障可延續至終生(即100歲)。
保險是風險轉移
於是問題便來了,如果自己有一定的資產,在過了要支持家人生活的高峯期,子女已成年,物業也供滿,父母可能已去世,於是便未必有需要購買高保額的保險──除非你想剩下一大筆金錢給後人。高保額的保險,即高保費,可能會影響你現在的生活水平;如果其回報不理想,更會影響你的退休生活。
另外,如果要購買有儲蓄或投資成份的保險,你也當留意每年公佈的回報。如果回報比不上你自己的投資,例如只及銀行的定期存款,那麼可能應只購買保險的保障部份,而不包括投資那部份。當然,如果你不是投資高手,那麼也可考慮找保險公司代勞,使你的家人有所保障。
很多問題是出自買了不合適的保險,例如保額過高或過低,及或是條款不合適。保險是風險轉移的工具之一,要是處理不當,風險轉移不了,但保費卻白白付出。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