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台灣人富,大陸人還窮得見鬼,那些到福州做買賣的台商,閒來,幾十塊錢一方的水洞高山、杜陵和荔枝凍圖章,隨便捎回對岸當手信;十八年後,幾十塊錢,變幾十萬元了;田黃的升幅,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餘克的上好掛墜,聽說,一轉手賣到上海,動輒又是十幾萬元。
供不應求,產竭,禁採,福州人亁脆掉轉槍頭,打台灣人主意,歡迎這些當年撿了大便宜的,攜珍品「回流」,上月底,還辦了個「海外回流專場」拍賣。看宣傳冊子,三百件「精品」,感興趣的,有十分一;心癢,飛去看預展,打算拍幾塊回來充實「庫存」,沒想到還是「見面不如見照片」;照片,把石質和石色拍得太好了;這也好,省了煎灼,原來自家店裏陳列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從福州回來,行李,是一次比一次輕省了;五年前,每趟拖回來兩隻箱子;後來,是一隻;再後來,石頭裝不滿一個挎包;最近,錢花得更多,但貨,可以塞進口袋帶走了。
從小石頭,可以窺知中國的大轉變;可惜,人的素質,始終趕不上。福州出版的「全球唯一壽山石專業雜誌」,就越出越不像樣,香港人很難想像,竟有一本「雜誌」,可以讓人包下一期,整本用來賣廣告的。那些「氣球大師」,本是尋常工匠,圍在一起開座談會,每期刊出來的照片,桌上例必堆着香蕉和蕉皮;最近,搖身一變,都是「壽山石雕刻界名流」了;做了名流,仍舊當眾吃蕉,從照片上看,人人吃得津津有味。
街上,仍舊一地垃圾痰涎,髒而且亂,但臭水溝旁,冒起一家又一家賣土產的「旗艦店」;其實,你在這條溝邊開了一家腸粉店,在另一條陋巷再開一家,老老實實,叫「分店」就是了;一城「名流」,含蕉走過滿街的「旗艦店」,真是彆扭得可以,虛浮得可以。壽山石,到底是「雅玩」,得講究一點品味;但品味這回事,也真玄,可不是有了錢,當上「名流」,就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