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br>14K原為特務組織

特稿
14K原為特務組織

14K原名「洪門忠義會」,由國民黨軍官葛肇煌在廣州創立的特務組織。廣州解放後,葛與手下潛入香港,為掩人耳目,以廣州寶華路十四號總部為名,各會員自稱「十四號」,以「洪發山、忠義堂、珠江水、白雲香」為山頭訣,並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個字「堆」進行活動。

掀起九龍暴動

至於「K」字來源則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十四號」人馬於1952年在石硤尾火併粵東幫會大獲全勝後,便在十四號冠以「K」字,寓「金漆招牌」之意。至於另一種說法則是K代表國民黨(KMT),顯示其政治背景,但其他幫會曾嘲笑其名字,指14K不是足金。
14K於1956年10月8日掀起「九龍暴動」,導致港英政府除遞解大批國民黨人出境外,並成立特別部門,專門偵查三合會活動。
六十至八十年代是14K的「黃金20年」,會員達10多萬人,由8大堆發展為45堆,成員遍佈歐美及日本、韓國。在全球各地進行黃賭毒活動。其中沙膽雄、易忠及「毛澤東」率領的14K殺手黨,和由女殺手組成的12金釵女子特別行動隊,犯案無數,震驚黑道。
警方反黑專家指,若以會員人數論,14K一直是本港人數最多的幫會(人數介乎12萬至20萬),但自龍頭大哥葛肇煌1953年病逝後,便一直四分五裂。八十年代後,江湖一哥位置被「新義安」取代,回歸後,「和勝和」成為最有勢力黑幫。
14K目前雖有36堆,大部份已老化式微,較活躍的剩下德、孝、毅、義、湃瀘、大圈、實、梅等。

幫會簡史

1945年:
‧國民黨軍官葛肇煌在廣州創立14K前身「洪門忠義會」

1949年:
‧葛肇煌避共逃至香港重組「洪門忠義會」,並以廣州總部原址寶華路十四號為名,各會員自稱「十四號」,同時將「反清復明」的洪門宗旨,改為「反共復國」。

1952年:
‧「十四號」人馬在石硤尾與粵東幫火併大獲全勝後,改名「14K」以示其「金漆招牌」,翌年龍頭葛肇煌病逝。支派有德、倫、同、梅、勝、儉、劍等「堆」。另有「九子連環」和「八大仙」

1956年:
‧14K掀起「九龍暴動」,警方成立特別部門對付黑社會

六十至八十年代:
‧14K全盛時期,全港有超過10萬會員,勢力並展伸至歐美日韓等地,進行黃賭毒勾當。

八十年代至今
‧江湖一哥地位被「新義安」與「和勝和」取代,會員人數而言,14K有12萬至20萬人是最大。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蘋果資訊:外國幫派文化成潮流元素

在美國和日本,幫派文化都是潮流時裝的重要元素,瀏覽網頁可以輕易找到印有「Mafia」(黑手黨)的T恤於網上出售。日本著名時裝品牌Mastermind早前曾推出以經典的黑社會電影《教父》為主題的T恤,上面印有「TheGodfather」字眼及馬龍白蘭度肖像。至於台灣亦沒有禁制展示涉及黑幫的服飾。
其實經過時裝界改造,黑社會標誌亦可被賦予新意義。以西西里人常戴的扁帽(Coppola)為例,曾是黑手黨的標誌,意大利激進主義分子GuidoAgnello銳意改變,在紐約成立帽子品牌和專門店,將Coppola變成對抗黑手黨的象徵之餘,更成為時尚飾物。
不過,歐美各國非常忌諱在服飾或其他商品包裝使用納粹標誌,在德國,有法例禁止在遊行時展示任何納粹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