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架和貨 - 陶傑

貨架和貨 - 陶傑

BBC大裁員,計劃炒二千人,節縮二十億鎊,也就是港幣三百億的開支,這是自法老王建造金字塔以來,最壯觀的沒有建設性的工程。
三百億開支,如何節減?因為BBC共有五個台:一台和二台,是傳統的家庭地台,另外三個台,兩個衞星,一個是二十四小時世界新聞台。
其他發展中國家,連同固有的地台,電視頻道,又是衞星,又是有線,像如來神掌裏的無定飛環,在空氣中大戰七旋斬,你放飛劍,我也飛鏢,大氣充斥着電波,但頻道和「平台」太多,就像一個商場,只有遍地貨架,架上沒有貨,只有十年前買來的幾套外來節目不斷重播,或競出重金,爭購英國的足球節目,搶着加碼,把銀子爭向鬼佬的口袋填塞進貢。
BBC不是這樣子。五大頻道,外判的產品很少,大部份是自己紮實的製作。天文地理,考古歷史,只資料搜集,僱用的專家,已經車載斗量,外景攝影,更高手雲集。
幕後還有國家的人文資源支持,看BBC的紀錄片,最動人是片末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一齣自然野生紀錄片集,除了監製、編導、紅外線和森林攝影家、電腦工程師,還有皇家學會的一連串顧問、倫敦動物園館長、愛丁堡大學植物系主任,還有幾份權威刊物的總編輯和撰稿人,投放的人力,不下於當年的金字塔。
荷里活大導演列尼史葛,七十年代是BBC電視台的布景設計師。BBC主張中立,對世上的災難和悲情,拍紀錄片,保持一份理性的距離,因此列尼史葛導演的大片,從《異形》、《末路狂花》到《帝國驕雄》,都有一份很Cool的疏離感,激情有時不夠,成為巨匠,但不像悲天憫人的黑澤明,還不是一位大師。
都是貨真價實的創作工業,裁員二千,為了確保不成為人類品味文化的災難,只能裁所謂「高層」的「行政人員」了。他們戴一副金絲眼鏡,西裝筆挺,他們的「專業」,不是創作,也不是扛着攝影機在非洲的原野取景,而是在冷氣間裏開會,為BBC決定「大方向」。然而,BBC的大方向,早在邱吉爾時代不是就定下來了嗎?自由、人權、理性、寬容,當前線的將士個個都獨當一面,司令部裏,是不需要太多一面吃魚子醬喝香檳一面開會的「高層」的,減肥二十億鎊,是向這一層開刀居多。世上沒有了BBC,畢竟就像人類史上少了一座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