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br>棄守聯滙帶來更大的不穩

拆局
棄守聯滙帶來更大的不穩

金管局在過去一周多次作出干預,反映近期有可觀的資金流入本港,市場也傳出聯繫滙率會否出現改變的揣測。
一紙鈔票之價值,在於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持久地承擔起捍衞其購買力的責任;設立聯繫滙率,目的就是要金管局在嚴謹規範下遵守既定政策,並免除任何其他政治因素的影響,建立市場對港元的信心,選擇以美元作掛鈎對象,則是取其廣泛流通及悠久的信心基礎。但美國的財赤及貿赤,令美元自2002年起相對其他貨幣越見弱勢,加上近期聯儲局面對信貸危機及通脹的兩難,令市場進一步對美元信心大減。港元以及其他貨幣近期於高位徘徊,實是港府控制範圍外。
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日子,不見得美國政府有能力解決雙赤和兩難的局面。但聯滙之下港元相對美元可上調之幅度有限,令港元幣值不尋常地偏低,也讓投機者有機可乘。理論上透過買入港元,並持有港元資產,若聯滙脫鈎港元幣值上調,則可賺取滙兌收益;否則,港元幣值將持續偏低,資金過份充裕帶來資產價格上升,投機者同樣有利可圖。
但面對資金持續流入帶來之通脹問題,無疑會影響民生並做成政治壓力,但權衡利害,棄守聯滙只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得不償失,所以政府首要責任仍是堅持聯滙,並確保金融系統之風險受控;另一方面政府只宜透過拆牆鬆綁,透過促進競爭,間接遏止物價,並活化投資環境,讓資金得到最有效發揮,一方面增加市民就業及創富的機會,間接減輕通脹帶來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盡量避免因過度投資引起的資產泡沫爆破。 記者:李兆富

話你知:聯繫滙率始於1983年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開始實施聯繫滙率制度,目的是要將港元與美元掛鈎,因當時本港擔心前途問題,港元被狙擊,一度貶值至1美元兌9.6港元。實施聯繫滙率的目的是要將1美元必可兌換成7.80港元。
香港聯繫滙率制度屬貨幣發行局制度,資金流入或流出只會令利率變動,但滙率不會調整。當資金流入本港時,銀行向金管局出售美元換取港元;同樣,當資金流出時,銀行向金管局沽出港元換取美元。
自05年5月起,當銀行與金管局進行買賣美元交易時,均會導致總結餘變動,藉此可以反映本港資金流入或流出情況。
根據當時的新規例,金管局承諾會於7.75港元兌1美元時,向銀行買入美元;並承諾於7.85港元兌1美元時,向銀行沽出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