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員 - 陶傑

大裁員 - 陶傑

BBC大裁員,就像北冰洋溫室效應,缺了一大塊,是影響文明世界的一件大事。
《羅馬》、《奧辛維斯》、《伊麗莎白女王》、《人體奇觀》,還有數不清的文學巨著,改編劇集,都是BBC製作。裁員二千,縮減公帑港幣三百億,全世界的品味觀眾,都應該寫信給政府:裁員減開支,會不會影響產品質素,還是英國政府準備節節退讓,迫第三世界的人口,轉看半島電視台的阿拉伯語新聞,或者一個螢幕天天都是辮子的「康熙皇帝」、「雍正皇朝」?
BBC機構膨脹,因為貝理雅政府的十年。本來只有兩個台,另加世界廣播的新聞頻道,抗衡CNN,已經足夠,沒想到又加設第四台和第五台,衞星廣播,兩個新台,還要分流,一個以知識型的觀眾為市場,另一個,討好青少年,也搞一點略為嬉戲的清談對白騷。
貨架開多了,貨架上就擺真貨。換了在遠東的一個假大空社會,暴發戶當道,一個國家,幾千個電視頻道,卻又沒有創作和言論自由,搞電視台的人,都只把電視台當做一座權力的「平台」,在卡片上多印一個職銜,從這個省,夾着一隻皮包,到那個市,看中的是一塊油田和鐵礦,吃喝碰杯,協議批文,膽敢不簽署?得罪不了的,因為這個戴墨鏡、酒色財氣的胖子,還擁有一個「電視台」。
在這樣的社會,貨架子,也就是這種人所說的「平台」,美國發明的衞星、光纖、高清的千般花樣技術,都不缺的,不把產權偷到手仿製,「上市公司」一集資,馬上買得到。但就像一座空調的超級市場,光是漂亮的貨架,架上擺來擺去,東移西挪,就是那幾瓶老抽和蠔油。
有貨架,沒有貨,在一個只講究充排場搭花架子的地方,通通不是問題,因為他講的是一個「概念」,吹的是一個「大遠景」。看見貨架沒有?這就是「概念」了,但架上是空的呀?不要緊,現在只有兩瓶醬油,將來什麼都有的。
BBC的文化土壤,應該不是這一類。一齣紀錄片,無論講羅馬興亡史,還是耶穌身世的考證,資料、論證、考古、辨偽,都找來第一流的學者,還有美術、攝影、音樂,一個昔日的帝國,今日文明世界的領袖,才六千萬人口,一點也不多,幾百年的聲譽,不是靠說謊吹水,是憑貨真價實的人才資源建成的。今天的世界,正是優雅和惡俗兩大品味潮流交戰激烈的世代,也是知識理性和集體狂躁水火不相容的臨界點。
BBC裁員,把行政的肥膏抽掉,創作的瘦肉,一分也不可以減的。有智慧的人,眼光是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