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教中文160校試行

普通話教中文160校試行

【本報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昨日通過撥款2億元,明年新學年起的四年,在160所中、小學推動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計劃,當局更會引入內地「優秀教師」,南下指點學校推行。教育界相信新措施有助學生「我手寫我口」,但擔心師資不足,並指現時未有足夠證據證實普通話教授中文會較廣東話為佳。
語常會主席田北辰昨表示,三年前開始在20所中、小學進行普通話教中文的追蹤研究,將在本年底完成,他認為長遠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但目前未具備在全港學校推行的條件。田北辰稱諮詢過程中,學校反映如以普通話教授中文,主要困難不是撥款問題,而是配套,例如難以聘用達水平的普通話教師。

明年3月接受申請

因此,該會提出在中、小學校推行重質不重量的普通話教中文計劃,由08/09學年起推行,每所參加的合資格學校,可獲得當局資助推行計劃,為期三年,校方需確保至少可於校內五班實行。
語常會將撥2億元推行計劃,其中半數款項是撥款予參加的學校各聘用一名代課教師,餘下款項則用於支援方面,主要是每年從內地聘用20名優秀教師,於學校參加首年,每周駐校兩日,提供支援。
整項計劃為期四年,每年有40所學校可參加。田北辰預計會有不少學校報名參加,因此會設專責委員會評審學校提交的計劃書,明年3月接受首屆申請。
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侯傑泰認為,教育界對是否採用普通話作中文教學語言仍有爭議,推行時必須具足夠配套,包括足夠合資格的教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袁海球也認為,現時尚未有足夠證據證實普通話教授中文較廣東話為佳。

學者憂慮師資不

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主席李少鶴認為,學生絕對有能力應付以普通話上中文課,他較擔心是師資方面未必足夠。
中學生聯盟主席郭天立歡迎語常會推行新措施,因這有助學生改善中文水平,得以真正「我手寫我口」,還能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國家,更容易到內地升學,適應內地大學生活。

語常會推行普通話教中文計劃

總撥款:2億元

計劃年期:由08/09學年起,為期4年

參與學校數目:每年30所小學和10所中學;即4年共160所學校

參與年期及資助:為期3年,期內可獲得額外撥款聘用一名代課教師

參加資格:
‧要有決心全面推行,達至至少5班以普通話教中文
‧教師通過普通話基準試或考獲「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乙等或以上成績

支援:首年內地「優秀教師」和教研員每周駐校兩天提供支援,並有本港資深普通話中文教師按時訪校

資料來源:語常會

先驅之言:「絕對百利而無一害」

在五十年代初已在任教小學引入普通話教學的資深教育界人士孫方中,指出用普通話教中文,明顯可提高學生的中文語文水平,繼而加強理解能力,成績便會進步。她斷言,以其50年經驗足證以普通話教中文「絕對百利而無一害」,當局應全面推行,毋須再行試驗計劃,「有咁嘅例子喺前面,點解仲要嘥時間去研究?」

孫方中。《壹週刊》圖片

會考生成績超水平

01年退休的孫方中本是上海人,1953年,當時25歲的她開始出任私立的蘇浙小學校長,即向校董會提出全面以普通話教學,蘇浙小學便成為普通話教學先鋒;由她創辦的大埔孫方中小學和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也是以普通話教學替代粵語教學,「中學今年有第一批學生考會考,佢哋嘅成績高過全港平均水平。」
近年孫方中向語常會倡議用普通話教中文,建議由小一開始逐步向上推行至中學,並指這不會令粵語「邊緣化」。她認為以前會用普通話教書的師資不足,因此可能未能推行,但現時這方面的師資足夠,有條件落實推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