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謬誤:暗瘡塗牙膏會含膿

醫學謬誤:暗瘡塗牙膏會含膿

以牙膏醫治暗瘡是不少明星曾公開推介的「治療偏方」。他們都聲稱這偏方有紓緩作用,因此令該療法在坊間廣泛流傳;也有不少學生們用這種省錢的方法來自行處理暗瘡,但牙膏療法其實毫無醫學根據。
不少牙膏廣告均標榜能清除口腔細菌,所以不時會令人產生錯覺認為牙膏既然能殺菌,也一樣可以殺死暗瘡內的細菌,還誤以為牙膏能入口,一定無毒性。其實,牙膏含有牙粉、漂白劑、香料和氟的綜合物,帶有一定的刺激性,其中牙粉是粒狀物體,作用是磨擦牙齒,如將它放於暗瘡的傷口上,可以造成毛孔阻塞,使暗瘡惡化,症狀包括發炎、紅腫和出現膿瘡等。

或致刺激性皮膚炎

此外,牙膏含有帶酸性的化學物質,薄荷可能會刺激皮膚,長時間接觸皮膚會引致刺激性皮膚炎,使皮膚痕癢、紅腫和脫皮,其後會因色素沉澱而形成黑色斑痕,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變淺。
暗瘡的主要成因是皮脂腺過份活躍,以及毛孔出口受到管道角質化阻塞,形成粉刺和黑頭;荷爾蒙失調及毛囊的細菌增生也是引起暗瘡的元兇。要有效治療暗瘡,應減少面部油脂分泌,例如睡眠充足、戒煙、減少壓力和紓緩情緒及避免暴曬等。
治療暗瘡藥物一般分為外用及口服兩種,外用常見的有過氧苯酰(benzylperoxide)、抗生素,維生素A衍生物(retinoids)、水揚酸(salicylicacid)及果酸(AHA);口服藥物包括抗生素、荷爾蒙及異維A酸等,醫生會按病人暗瘡嚴重程度,及對藥物的反應而決定選用那種治療方法。當然,不同成份的藥物都有其個別的副作用,所以病人不宜胡亂自行購藥治療。
撰文:翹采醫務中心皮膚科專科醫生王夢貞
逢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