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異見學者包遵信的實心眼 - 李平

盡論中國:異見學者包遵信的實心眼 - 李平

周日病逝的內地著名學者包遵信先生,將於本周末在北京舉殯。作為一名異見學者、公共知識分子,論名氣,包遵信似乎排不上號,互聯網上能確認的他的照片,只有八九年民運時的黑白照;論對民運的貢獻,雖然也有人稱他為幕後黑手,但當時真正被當局定性為黑手的只有劉曉波、陳子明、王軍濤等人。

《走向未來叢書》影響一代人

然而,不論人在北京的劉曉波博士,還是被放逐海外的學生領袖王丹,都推崇包遵信1980年代在中國思想啓蒙運動中的功績,推崇他主編的《走向未來叢書》對一代人的影響。異見作家余杰視包遵信為自己的精神導師;海外「議報」網則關注包遵信病逝可能引發的六四悲情。
至於當年包遵信未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原因,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的丁學良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形容:「老包『太土』,形象土,心眼也土,大概從來就沒有學會這年頭時興的『出口轉內銷』的技巧──在外國大吹自己在中國的影響如何,然後回到中國再大吹外國人如何重視自己在中國的影響。」
包遵信的實心眼,給圈內人的印象深刻。異見作家王德邦回憶說,在一次聚會時,他一高興脫口而出:「中國實現民主不會太遠,估計十年八年就會到來。」結果,包老非常認真地追問:「你有甚麼根據這麼樂觀?我看要比你說的長得多。」這一問,盡顯一個學者的嚴謹。
包遵信在六四慘案後被判囚五年,出獄後仍致力推動中國的民主發展。翻讀他近年的書簡,最令筆者感慨的是,他仍然未脫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情懷,既有對「知識界的普遍失語,知識分子的道德良心嚴重遮蔽」的痛心,也有「對公民個人自由與權利有真切實在的保障、對政府的權力有明確的界限和有效的制衡」的憲政思考。

「憲政民主是中國最好選擇」

作為歷史學者,包遵信曾深入研究中共1940年代領導的民主運動,因此呼籲「反對專制集權總是要從爭取言論自由開始」,他堅信:「憲政民主儘管在中國走了很長的曲折道路,還是最好的選擇,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信心和耐心,堅持不懈的努力。」唉,如今還主張憲政民主的實心眼學者,能有幾個呢?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