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香港股市衝破三萬點,成交大增,走勢強勁,筆者垂垂老矣,長江後浪,炒股功力當然不及那些大學年輕股神。國內銀行股也升到不亦樂乎。這令筆者倒有一些回憶。
在朱總的年代,國內銀行的責任,只是按黨或國家政策的需要,對國營企業進行「放款」,不是「貸款」。銀行只是國家的「出納員」,利潤從來不是主要考慮,風險管理亦不重要,如果有壞賬的話,只要撇賬就可以。因此,當九十年代初,朱總實行宏觀調控時,只要行政指令,就可以把通脹壓下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成立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把大銀行的不良資產買下來,整頓銀行呆壞賬,然後在香港以倍數計的市盈率上市,集資回來的外滙,當然足夠抵銷那些不良資產。況且,由於外滙管制,中國政府大可不停的加印人民幣,去防止國內銀行因撥備而引起銀根短絀的問題。西方式的「CreditCrunch」,像Countrywide及NorthernRock的情況,是不會在中國金融市場出現,充份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那些四大資產公司收購的壞賬及相關資產,如樓房、地皮等,再賣到私人機構手裏,當中有那些「部份的人富起來」就不得而知。
筆者認識一些外資投行,專業收購四大資產公司所賣出的資產,包裝成基金,吸引國外的投資者,基金表現真的不錯。有趣的是,這些投資銀行,一般都是與國內某些有背景的人士合作,其中原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