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性接觸易染乙肝<br>大埔那打素今年三宗 患者經常往內地

不安全性接觸易染乙肝
大埔那打素今年三宗 患者經常往內地

【本報訊】乙型肝炎肆虐整個亞洲,但患者對此症傳播途徑仍然一知半解。一項調查發現,只有27%及36%受訪亞洲病人正確指出,乙肝病毒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及母嬰傳播。有肝臟專家警告,病人對乙肝的誤解,間接助長病毒傳播,導致急性乙肝患者人數上升。大埔那打素醫院今年罕有地接獲三宗急性乙肝患者,全部為經常往返內地的年輕男子,懷疑與不安全性接觸有關。

經藥物治療已康復

市場研究公司思緯今年3至5月訪問亞洲1,500名正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00名本港患者。本港受訪者有55%及36%能指出乙肝病毒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及母嬰傳播,但仍有39%誤以為進食「受感染」的食物也可染上乙肝。
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每年約100宗急性乙肝個案。亞洲肝炎會創會主席梁慧儀表示,大埔那打素醫院過去只有零星急性乙肝個案,今年卻罕有地接獲三宗,患者為20至30多歲、到內地工作的男子,經藥物治療,康復出院。
梁慧儀指,急性肝炎的死亡率達5至10%,康復個案中有九成可自行或靠藥物根治,5%至10%會演變成不可根治的慢性乙肝。調查反映病人對乙肝一知半解,甚至與主要透過食物傳播的甲型肝炎混為一談,政府應加強教育。

可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今年34歲的彭先生10年前捐血時意外發現患上慢性乙肝,「細個睇嘅廣告都係講甲型肝炎,唔知乙肝係乜。自己有事先上網搜尋,原來每四個患者,有一個會變成肝硬化或者肝癌而死。」他其後兩年定期驗血監察,眼見病況持續穩定,又再停止檢查。他04年因其他病症到急症室求診,才發現病情出現反覆,須服食抑壓肝炎的口服藥。他提醒病人必須定期檢查,長期監控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