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刺前領隊祖爾戲劇性被炒,本想批判一下會方,但聽過資深熱刺迷同事華度的看法後,決定換個角度談談英國傳媒就事件的不同報道手法。
英國《太陽報》不愧全英銷量第一的日報,以「恍如老婆偷食」為標題並引用祖爾所說:「這就像所有人知道你老婆偷食,而自己卻蒙在鼓裏!」進而披露他得知被炒的細節:「祖爾在停車場泊好車後,冒雨走進球場途中遇上一職員,交談間問對方有否收到甚麼風聲,對方的答覆讓他大吃一驚:『不論對基達菲賽果如何,明天早上就沒你的事』。」
忽略讀者八卦心態
《電訊報》則報道熱刺主席利維正追查洩漏炒祖爾的內鬼,因為他原打算在對基達菲賽後宣佈。此外,祖爾何時得悉被炒卻出現另一版本:「比賽期間,祖爾手機傳來友人的SMS,告知他被炒的消息。」到底《太陽報》和《電訊報》的報道孰真孰假?抑或兩者都在作新聞?
英國最權威的《BBC》、《泰晤士報》,或是本月12日改版變「小報(size而非報道手法)」的《衞報》,都是正正經經地報道新聞,分析廸拉莫斯能否執教好熱刺,最多也只是批評熱刺處理手法。這樣的報道手法看似專業,卻忽略了八卦讀者最想知道的內幕,儘管這些內幕常常被認為是虛構的。
記得梁文道幾個月前提到華文體育文章缺乏故事性(大意如此),其實有看過內地《足球周刊》的讀者,都會為裏面的故事着迷。內地足球傳媒早就注重文章的可讀性、故事性,不過也有走火入魔情況,如《體壇周報》在02世界盃前曾偽造費高專訪,外電也曾報道此事。
純報道難吸引讀者
記得一位編輯前輩說過:「如果一個標題今天能用,明天能用,後天還能用,那就不是個好標題」,放在足球新聞寫作裏頭,就是避免八股式的新華社通稿,甚麼5W1H……,那些都是基本,但透過新聞細節、背景故事來潤飾文章,卻能提高新聞的可讀性。
更重要的是,如今互聯網新聞鋪天蓋地,如果報紙還像過去那樣單單報道事件,不去為讀者搜集更多資料,那麼讀者根本沒買報紙必要,因為前一天晚上他已從互聯網獲悉一切。
《太陽報》經常被指作新聞,但這大多是當事人惱羞成怒的謾罵,或是報料人說謊。足球報道畢竟不同莊重的政治、社會新聞,不妨加一點辣椒粉、番茄汁(但必須有根有據),讓一邊啃薯條一邊看報紙的讀者叫一句:「I'mlovin'it!」
法比奧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