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打贏了戰爭,但要贏得和平卻更困難」。
這是英國新外相文禮彬(DavidMiliband)說的一句話,他用這句話來形容伊拉克局勢。我認為是近年來少有的一句極富智慧的話。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喜歡權力、征服、以力服人,是人類的習性,尤其是男人的習性。但像英美出兵伊拉克,戰爭打贏了,以強弱力量對比來說,這似乎並不難。但怎麼「贏得和平」呢?也就是說,在贏得戰爭之後,怎樣才能讓社會「和平」下去呢?怎樣可以消除所有零星的、持之不斷的反抗與紛爭呢?這是「更困難」的。
歷史上以戰爭征服對方,卻不能維持和平統治的情勢實在太多。中國古代的「吳越春秋」,歐洲的拿破崙、希特勒征服歐洲大片土地,但都不能贏得和平。從來征戰者都不會在出征前為征服後是否可以贏得和平去思索。
就以現實中的海峽兩岸局勢來說,中國大陸軍力超越台灣不止十倍。若真的要實現武力統一,應該不難做到。但除了對國際局勢、國際關係的考慮之外,我想中國領導人更要考慮的是,贏了戰爭是不是可以贏得和平。
文禮彬,今年四十一歲,他是繼七○年代歐文醫生之後,英國最年輕的外相。今年六月,白高敦接替貝理雅任首相後,文禮彬和他的弟弟文立彬(EdMiliband)雙雙入閣。文禮彬任外相,文立彬任蘭開夏公爵郡大臣。他二人的父親是一九四○年來自歐洲大陸的猶太人,是著名的左派理論家,崇尚社會主義理念。但兩個兒子沒有追隨父親的左傾思想。貝理雅決定辭職時,傳說文禮彬會與白高敦角逐首相寶座,但他最終放棄了。也許太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