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中國人的眼神

客座隨筆:中國人的眼神

談論中國人性格的書很多,魯迅、柏楊、孫隆基、楊國樞等寫過,即使洋人寫的也不少。近代洋人專書描繪的中國人性格都別有見地,最早的一本可能是117年前英語出版的《中國人的性格》,作者是傳教士亞瑟.史密斯(A.H.Smith),漢文名字是明恩溥。書出版後流傳於歐、美、日本。
此君著作頗豐,大多與中國有關,如:《中國的格言和諺語》,拳亂時出版的《騷動中的中國》,一次大戰後的《中國的振拔》等。《中國人的性格》出版後,連魯迅都說希望有人譯成中文。當代作家鍾祖康在新書《來生不當中國人》中,也有所引述。
明恩溥雖為洋人,但對中國人的性格了解深入,即使一百多年前的觀察,對照今天的中國人還是絲絲入扣,似乎這一百多年來老中的性格沒什麼進步。例如他說洋人不愛被人注目,中國人相反,越多人看,他做得越起勁;「中國人雖不打罵你,也不嘲笑你,但一雙沒有流露半點同情心的眼睛,也夠讓人發瘋的」,和魯迅描寫市場上看殺頭的群眾眼神很類似。
對中國人旁觀他人的痛苦,書中描寫生動:「對溺水的人不予營救,令在中國的外國人大為吃驚……在中國旅行,讓人刻骨銘心的是沿途的人見陌生人不肯幫忙……當你深陷險境時,他們卻會蜂擁上來圍觀」。現在中國似乎每天都有類似的新聞,圍觀稱奇而不救人。
書中對中國人死要面子也很訝異:「……缺點給人家指出來了,便會有失面子;所以無論證據多確鑿,也非要抵賴不可」。面子勝過一切,包括真理、事實、是非、善惡等等,是中國人建立不起現代公民社會的主因。

卜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