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樓向來是家庭最沉重的開支,甄氏夫婦亦曾經為每月供樓負擔煩惱。沙士後,樓價下跌,甄氏夫婦於04年決定買樓置業,做九成按揭。不過,隨着兩名子女出世,及銀行不斷加息,每月按揭供款越來越多,開始無法負擔。甄先生說:「每月供樓加埋日常生活開支,差不多佔咗兩公婆全部收入,搞到每個月都掹掹緊,一啲錢都儲唔到,有時想話做其他投資都唔得。」
隨着樓市轉趨暢旺,樓價上升,甄氏夫婦決定出售物業,減輕家庭負擔。今年4月,他們成功出售物業,減去3年多的利息及各樣開支,套現60萬元。轉為租樓,月租1.2萬元,佔收入27%;扣除日常開支1.7萬元,每月剩約1.6萬元,手頭資金即時鬆動。
手頭鬆動儲教育基金
甄氏夫婦打算5年後再度置業,希望透過現有資金賺到120萬元,支付日後置業首期;同時,希望將手頭資金投資子女教育基金,為日後子女出國讀書鋪路。
個案
讀者:甄氏夫婦
年齡:40歲(甄生)及36歲(甄太)
工作:教育機構
家庭狀況:兩名子女,分別2歲及不足1歲
每月收入:4.5萬元
每月支出:租金1.2萬元、日常開支1.7萬元,兩夫婦每年保費約1萬至1.5萬元,計劃聘外傭照顧小孩
資產:出售物業獲利60萬元
投資目標:5年後有120萬元支付物業首期,另長線投資作教育基金
建議
30%保本70%博高回報
《一筆過買》
甄氏夫婦子女尚年幼,不宜選擇太高風險的投資;但為達置業目標,建議選擇中至高風險,但具彈性的基金組合。方便隨時調配資產及套現。
目標:60萬元投資,每年平均15%回報,5年後有120萬元。
策略:將18.8萬元投資穩陣保本的債券基金-聯博環球高收息基金,每年穩定收息(表1);其餘約40萬元投資中至高風險基金,包括拉丁美洲、東歐及中國市場,爭取較高回報。
此外,隨着糧油食品價格上升,寶源農業基金亦是很好的選擇。
教育基金可選高風險
《每月供款》
養育一名子女至成年,約需200萬元,兩名子女便需400萬元,作為長線投資的教育基金,可以選擇高風險基金。
目標:月供4200元,每年平均15%回報,預計18年後有407萬元。
策略:投資寶源中國優勢基金及鄧普頓新興四強基金,投資額佔每月供款各五成(表2)。基於中國維持強勁經濟增長,中國基金可作長線投資。
至於新興四強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能一網盡收全球四大增長最快經濟體系的投資良機,且四國相關系數較低,有助分散風險。
10年定期壽險買保障
《保險計劃》
甄氏夫婦子女年幼,兩人一旦有意外,對家庭財政必然造成沉重負擔,現時夫婦的人壽保險保障額合共只有140萬元,並不足夠。
建議:買太平洋保險的合時保,是10年期定期壽險,不具儲蓄成份,保費較低,夫婦每年保費分別為3721及2471元。假若自然及意外死亡,保額分別為100萬及200萬元;至於完全永久傷殘,及意外導致完全永久傷殘,保額同樣分別為100萬及200萬元(表3)。
保險計劃同時提供意外醫療費,每年賠償上限2萬元。
評語
壯士斷臂 重整財務
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表示,出售物業轉租樓,可使甄氏夫婦5年內有充裕流動資金投資,重整置業計劃,為日後買樓作出更充份準備,亦可減輕沉重的供樓負擔。
及早儲蓄效益大
她建議夫婦倆應趁早開始儲蓄計劃,因距離動用儲蓄的時間越長,每月儲蓄負擔越輕,承擔風險能力也越高。另外,夫婦間的資產調配及投資方法都需向對方負責,必須達成投資共識。此外,每季要檢討及調整投資,避免偏離目標及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