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多番宣佈回收中國入口玩具、衣物及其他產品後,「中國製造」的標籤已被抹黑了,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重大污點。美國佛羅里達州東部城鎮棕櫚灣(PalmBay)現在更動議立法,在有條件下罷買中國貨,若條例獲通過,將成為美國首個城市禁制中國貨。
貨品劣質問題多
棕櫚灣約有10.7萬名居民,鎮長馬齊奧蒂(JohnMazziotti)鑑於近期劣質中國貨問題叢生,加上中國的人權、環境污染及就業機會移向中國,於是動議立法禁止市政府入口中國貨。他聲稱收到逾70封電郵,當中90%都支持立法。
中國產品在美國已無孔不入,要禁制談何容易。因此,馬齊奧蒂倡議禁制只適用於50美元(390港元)以上、逾半組件來自中國的產品,還有不少豁免情況:某產品全都是中國製造以致別無選擇;即使有其他選擇,若售價比中國貨貴150%以上,市政府仍然會買中國貨;市民個人有自由購買中國產品。新例仍在研究階段,尚未定出投票日期。
面對禁制中國製造產品的動議,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發言人表示「不公平」,強調中國產品絕大部份經調查後都被承認沒有問題,新例不會損害中美貿易關係,最終受損的只有美國消費者。
新例執行有難度
棕櫚灣市議員伍德沃德(PatWoodward)也反對新例,他認為要增撥人手去區分產品是否逾半組件來自中國有難度,「這不是一個使用公帑的明智方法」。美中國際合作交流促進會也認為新例不理性,指出全球化貿易是一個「200個國家的遊戲」,流往中國的就業機會,不會因為杯葛中國貨而流回美國境內。美國廣播公司
話你知:美用中國貨10年慳4萬億
在美國,有很多產品,除了「中國製造」以外基本上別無選擇,例如玩具,80%來自中國,要罷買、罷用中國產品談何容易。尤其是中國貨便宜,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廉價中國貨在過去10年為美國消費者節省逾6,000億美元(46,800億港元)。《紐約時報》月中對美國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14%人表示會因回收新聞而罷買中國貨。
美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