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向天水圍北的私營診所購買服務,將區內病情穩定的普通科門診長期病患者,轉介予私家醫生跟進。據悉,醫院管理局初步提議以承包制方式,按病人每年求診次數及成本制訂外判費用,病人可無限次求診。該局擬規定醫生跟隨普通科門診的處方用藥,以免醫生處方貴藥,以控制外判成本。有病人組織批評,普通科門診的藥物多屬舊藥,副作用亦多,不應強制私家醫生用舊藥。 記者:陳沛冰
醫管局已開始與私家醫生接觸,商討向天水圍北私家診所,購買基層醫療服務事宜。據悉,該局初步提出多個方案,包括以承包制方式,按病人每年求診次數及成本,向私家醫生支付一筆過費用,病人可以無限次求診,但醫管局未有提及外判費用。
據悉,醫管局初步提議規定醫生使用的藥物,應根據普通科門診使用的處方藥物。
價格太低難承接
有醫生明言反對承包制,指醫管局購買服務價格若太低,獨立執業的私家醫生根本難以承接病人,屆時惟有被迫降低醫療質素,或由一直被詬病限制病人用藥的醫療集團壟斷,故正與醫管局進一步商討,暫未有決定。
現時普通科門診成本約220元,政府消息曾指,外判費用不會超出此數。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普通科門診只會使用最基本的藥物,以治療冠心病為例,只用每粒數仙的阿士匹靈;但私家醫生或會用療效較好,每粒10多元的Plavix,每次病人診症費連藥費需數百元,成本相差甚遠,醫管局要吸引醫生參加,必須小心計算外判價格。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現時普通科門診及藥物名冊的藥物屬舊藥及副作用多,「連醫生都唔想用。」而且不同醫生的用藥習慣有不同,認為不應強制私家醫生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