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中國為甚麼要搞探月工程?
A:是為2024年前派太空人登陸月球做準備。發射嫦娥一號,目的是搜集月球基本數據,中國將在2011年派機械人降落月球勘察,2017年擬採集月球表面樣本,運回地球研究。
Q:為何命名「嫦娥一號」?是否會有二號、三號?
A:早在2004年首次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已決定引用中國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把首顆探月衞星命名為「嫦娥一號」,之後發射的會叫二號、三號。
Q:與其他人造衞星、「神舟」號太空船有何分別?
A:一般人造衞星只環繞地球運行,離地面最遠的也僅8萬公里。而「神舟」號是載人太空船,環繞地球運行高度更低,僅200多公里。嫦娥則是繞月衞星,將飛往38萬公里遠的月球軌道運行。
Q:「嫦娥一號」有甚麼特別任務?
‧探測月壤特性
‧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
Q: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有何意義?
A: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為隨後中國展開的登陸月球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Q:嫦娥一號從地球到月亮需要多長時間?會回來嗎?
A:需要10至12天才可以飛到月球附近,之後會探索月球一年,不再返回地球。
Q:探月軌道高度為甚麼要選擇距月球表面200公里,更低一點不是會探測得更清楚嗎?
A:這高度已可滿足任務的要求。如衞星上的三維鏡頭在這距離進行拍攝,解像度已達120米,覆蓋寬度有約60公里。
Q:用家用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嫦娥一號」嗎?
A:「嫦娥一號」進入月球軌道時,其最大反射面積僅約30平方米,即使用目前內地最大口徑的家用天文望遠鏡,也看不到的。
Q:今次探月有何風險?
A:進入月球軌道前,需要進行9至10次變軌,最為關鍵的是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及當衞星飛到最貼近月球時的一次變軌。一旦出錯,便會撞向月球或飛離月球。
Q:國際上探月成功的比例是多少?
A:成功率為48%,較地球衞星低。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和前蘇聯的首次探月任務均失敗。而日本在90年代首次探月時的環月任務也告失敗。
資料來源:新華社/《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