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媒體 - 鄧達智

悲情媒體 - 鄧達智

天水圍本身並不悲情,將這個標籤炒㷫其實是媒體。一宗家庭悲劇,謀殺加自殺畢竟慘事一宗,不見得全世界一起悲情,香港媒體愈來愈社工化、政客化,稍見風吹草動從政府到市民到風水全數掛單人人有份;何須陪葬?
男人病了女人瘋了,家無恒產情緒波動,一不做二不休,將生命將家庭了斷從來不新鮮,古已有之,放諸天下任何地方都發生過,又豈止天水圍?
雖然很冷情,但作為市民一份子,很想有關部門提供資料,過去曾對這戶陳姓家庭給予多少綜援金,醫治麥婦精神病用了醫療部門多少費用,多個社工曾輪流跟進又用去納稅人血汗若干。既然綜援公援幫不了這戶人家,起碼我們有權知道是數目不足,還是政府用錢途徑不對;是的,請給我們一個數目!
一個貴州……不要扯得那麼遠,就位於離開香港四個小時車程的廣東,貼近廣西湖南的連南,甚至再近點的清遠山區一家四口,每天從早到晚在山間在田間忙得手指頭也爆裂的回報大概一年不夠五千元,他們不是一家半家而是大部份人家,但都活下來了,帶着希望,明天會更好。
希望來自內心的光,出於自發。就是今天北上扶貧的朋友都以「幫助他們自我更生」,而非製造伸手機器。
一位住在天水圍的中產朋友微言:一家四口,房子是自置的,祖母父母已老邁及退休,整個家當都在自己肩上,政府無半點援助;看着每天跟他一樣在巴士站候車的居民,其中不少等候276A北上跑單幫或搥骨尋樂;都是綜援戶,他自己一樣長途跋涉到港島上班,日復一日,對生活毫無怨言,媒體不斷炒作天水圍悲情,對他這類尊重生活自求多福的同區居民未免不公平;他們將自己工作所得養活一戶人,以天水圍為家,報刊卻不斷為了一宗事故跟整個近三十萬居民的區域定為鬼域,甚至它的名字也成了一條罪。悲情的不是天水圍,而是媒體及圍觀作樂的群眾。
我是一名斯巴達,深信天下萬物生存下去只有一條信念:自強不息。
香港不是一個完美社會,但她絕對是一個對得起市民的社會;曾經居住過北美與歐洲一般人眼中的福利樂土,但稅高蓋頂兼福利給予講條件講身份,絕非唾手可得。至於社會主義祖國對人民的扶助,更比資本萬惡的前殖民地香港更遠遠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