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這本書,內地今年五月出了中文版,作者渡邊淳一在中文版序言中說,「在人際關係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鈍感力。當受到上司批評,或朋友間意見不和,戀人或夫妻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鬱鬱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一個人謹小慎微,凡事看得過重的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
他又說,「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強自己的生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讀賣新聞》的書評引用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博士的話:「我帶着某種遲鈍,只能依稀看到對大家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
正因為遲鈍,所以他能擺脫世間種種擾人心志的羈絆,專注於自己要鑽研、要全心投入的事物與工作,並取得「世界性的發現」。
說鈍感力是一種智慧,也許會使人聯想到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即對世事保持眼開眼閉的防護能力。但更切合「鈍感力」的中國成語是「大智若愚」。鈍感力是一種大智,它要求一個人具有「若愚」的性格,不要對所有事都敏感,都予以百分百的反應,更不要對別人的冒犯耿耿於懷。而是抓住主要矛盾,專注個人目標,不拘泥小節,不怕吃點小虧,受點委屈,而是大而化之,避免「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樣才能集中精神、精力成就大事。
敏感是好的,過於敏感就容易傷筋動骨;鈍感,似不太好,但有鈍感力才會成功。
(更正:昨文倒數第三段尾應是:「在各自世界取得成功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