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每日電訊報》推出萬聖節鬼故事寫作比賽,一千五百字,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詩,評選結果萬聖節公布。
由於是萬聖節,參賽作品必須包括以下物品:一隻南瓜、一對黑色的高跟鞋、一份《每日電訊報》,以及一副獠牙。
沒有獎金,但有獎品。獎品是作品刊載在本報一角篇幅的榮耀。香港的國際學校中學生,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網參加。寫一個發生在蘭桂坊的萬聖節鬼故事,把中國鬼魂輪迴的迷信加進去,例如:在一家酒吧,當酒保戴上了一副獠牙的面具,與一位穿高鞋、貌似鞏俐的中國單身女子閒聊,在天花板懸吊着的一隻大南瓜,忽然現出了一張扭曲的臉孔。你告訴身邊的那位《每日電訊報》記者,他幫你查找,最後發現,原來是一九九二年蘭桂坊除夕狂歡之夜踐踏大災難裏的其中一位鬼佬死者。
他為什麼顯靈?因為十五年前,這位穿黑高跟鞋的大陸女子是他在南丫島的同居女友──諸如此類。
華文的所謂寫作比賽,多半都很老土,不是什麼慈善機構主辦,指定題目為「對良好公民社會之我見」,就是五十年不變的校園文學獎,分為小說、散文、戲劇。
如果有人寫來一篇精采的鬼故事,一干「評審」──其中為大學中文系教授、資深女作家、盲光社社長之類──馬上搖頭,議論紛紛之後一致表示:「徵文寫作之目的,為敦開社會健康風氣,促進學生與市民向上奮鬥之心,此一鬼故事作品,文筆雖然清麗,想象容或詭異,唯因鼓吹鬼神迷信,令讀者及青少年產生不必要之恐懼幻覺,與本文學盛會之宗旨精神不合,殊不得已,只有割愛捨棄。」
評審中有一個設計家,剛從巴黎回來,堅持要把這一篇列為冠軍,惜不敵評審團內其他各張板起臉孔的道德勢力抗拒,退而主張「推薦發表」,亦不為大會接納,最後披一頭長髮,憤然退出評審團,變成文化界一場風波。
此等雞毛蒜皮的紛爭,七十年代的香港時有發生,壓制了一代人的自由想象,這下好,到二十一世紀,全港中英文皆狗屁不通,青少年一起玩On-line,文字多諧音:例如「你好岸九九」之類,充斥下一代的「網絡寫作」,令人觀之欣然,時時拍掌大笑。
觀賞着一個地方的文字慢慢爛下去,遍地蠢才叢生,是一種快感。住羅便臣道和南區的家長,快Click進《每日電訊報》的網址,鼓勵你在IslandSchool讀書的寶貝孩子試一試,既然把孩子送國際學校,理應有點見識的對不對?記住,人家要求故事有南瓜、黑高跟鞋,沒有要求有一冊「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