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嬰兒潮,嬰兒潮出生的嬰兒,到今天都六十多歲了。
六十多歲的「嬰兒」,帶出了人口老化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也成為一個龐大的消費階層,如果針對性地做這一輩人的生意,一定財源滾滾。
前兩年有一天去看徐小鳳演唱會,進場之前,紅磡體育館門前人頭湧湧,銀髮飄飄,滿目皆是上了年紀的觀眾,很少年青人。看着那一片「銀海」,令人想到,光是做這一輩人的生意,已經賺到笑。當然,那一晚最好的例子,就是徐小鳳。
年青人有年青人的市場,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市場,一個社會有沒有老化,老年人市場有多大,電視廣告是最好的提示。
比如到中國旅行,打開電視機,十個廣告裏,起碼有四成是賣給老人市場的。
各種各樣的補品、補酒,各式各樣的藥品,從關節保健到預防老年癡呆,產品不計其數。這些廣告的模特兒、代言人,有許多是六、七十年代中國當紅的演員和歌唱家(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歌星」),他們都是「徐小鳳」,是廣大老年電視觀眾年青時的偶像。如今,個個白髮蒼蒼,體型福泰,面色紅潤,令他們的影迷歌迷們像照鏡子一樣看着他們,想着自己,年青時相信他們在銀幕上演的角色,今天相信他們在螢幕上推銷的產品。
我相信,那種廣告效用真是很大的。
這個市場的錢,年青人可能賺不了,「嬰兒」的錢,還是由「嬰兒」來賺,就如徐小鳳歌迷的錢,也只有徐小鳳有本事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