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鈔票變成公仔紙 - 麥嘉華

麥嘉華筆記︰鈔票變成公仔紙 - 麥嘉華

全球利率人為低企,已令鈔票失去其儲存價值的功能,變成公仔紙。美國生產的是通用汽車,德國生產的卻是寶馬,故以品質論,美國公仔紙的質素當然比不上德國,甚至不及中國。各國公仔紙價格時刻相對浮動,以反映質素的變化,但不管怎樣變,仍是公仔紙。
世人發覺鈔票等同公仔紙,存款利息微薄,不能補償天天縮水的幣值,於是紛紛以現金換取各種資產,包括股票、物業、藝術品、收藏品、商品(特別是黃金),乃至質素較好的外國公仔紙,希望保住積蓄的購買力。
以中國為例,銀行存款年息僅得3.87厘,通脹年率卻超過6%,樓價升幅遠高於通脹,全國平均年升12%;股市更狂,一年竟可倍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試問誰願持有現金?
人人急於用鈔票換入資產,物價必升。投機者洞悉玄機,於是大舉以低息借錢,掃入各種資產。這種槓桿式投機活動,令資產價格升得更快。
或許有人會說,資產價格漲升並無不妥。資產若是因為基本因素改善而漲價,的確並無不妥。可是,資產價格上升的底因若是資金氾濫(貨幣供應和債務增長過度),必會形成資產泡沫,泡沫一旦爆破,經濟必定承受大痛楚。

資產泡沫爆破經濟受損

樂觀者會說:「有甚麼痛楚呢?當年科網股泡沫爆破,經濟只不過稍稍倒退,你看,現在不是欣欣向榮嗎?即使是日本,假若當年泡沫爆破後,日本央行及早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就不會有這麼多年經濟不景。」
他們說得對,日本央行在1990年代若有伯南克當行長,日本資產價格可能會跌少些。不過,即使採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有些資產始終要跌。
美國的貨幣政策最寬鬆,美股納指至今仍未能重返2000年水平;地產公司和次按公司的股價,也不能重返2005年的高位。
各位必須搞清楚這點:即使聯儲局繼續大開水喉,甚至將利率減至0厘,也不是「所有」資產價格都會漲升。我曾說過,當某種資產爆破泡沫,投機者就會轉移目標,不再回頭。
另一點大家必須留意的是,債務增長雖可刺激經濟增長,但當強勁的債務增長去到某一水平後,刺激經濟的作用就會遞減。踏入2000年後,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了4.2萬億美元,同期債務卻大增21.3萬億美元,換句說,美國每借多1美元,只能提升GDP產值約20美仙(見附圖)。

中國股市風險高回報低

各位不要忘記,在1950年代時,美國信貸市場總債務增加了3370億美元,但同期GDP產值卻能大增4280億美元。自50年代後,GDP產值增長對債務增長的變速率(rateofchange)不斷下降,問題是何時會降至零,即是新增之債不能為GDP帶來任何增長。
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個「零」階段已經到來。我們量度經濟增長時,還須考慮公仔紙的質素。以美元質素之低,沒有道理再以它作為計算單位,應該改用歐元或黃金。若以歐元幣值或金價計,美國經濟自2000年起早已陷於收縮。
美國濫印鈔票,造成中國和印度股市狂升。以80年代台灣的經驗,中國股市仍有可能倍升,但之後會像台股那樣在半年間暴瀉8成。中國股市現在已變得風險極高,回報有限。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