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一去數清楚,從晚上八時十五分到十一時的紅館時間絕對不足夠,黎小田本身便是香港樂壇由外而內的活字典,那麼厚如何答得夠?
是的,小田「問我三十年」像蒙太奇一樣在面前一幕一幕靈巧變身,聽得看得很歡快但未盡興,之後與同行唱家班朋友找來夜店延續我們對這個音樂歷史Buffet的餘興。例如LauraFygi原來是演繹梅艷芳唱腔。風格神來人選,一首《人在風中》,我們將眼睛閉起,默默聽默默尋找阿梅的餘韻,這位西方歌后竟然將不易處理的粵語把關好得沒話說,但形象裝扮尤似阿梅翻生還是余安安,二人高高瘦瘦本屬外形相近又份屬好友,化了一個《胭脂扣》三十年代黛影紅唇,燈光照射下:阿梅返咗嚟啦!眼睛仍未習慣那刻,不是嚇了一跳而是深深懷念東方版本EdithPiaf起來(當然梅艷芳如何需要做誰啊誰的第二或誰啊誰的乜乜版本;她,獨一無二!)余安安能唱歌,更唱得出色,《人在旅途灑淚時》的本來已錄音版本,原來是她配關正傑而非雷安娜,世事兜兜轉轉,二十多年後再次為小田,安安重新讓我們認識她能唱好歌的一面;那一身阿梅上身沉沉地唱着《胭脂扣》,外表七分音色六分相似,莫非「梅艷芳傳」由她演繹三十歲以後的阿梅?
來欣賞捧場的朋友才多呢;陶傑任主持妙語如珠嘴角生春,張大姐,邦哥邦嫂,葉童夫婦,淑梅姐,小欣姐……當然還有煮靚湯的GiGi姐,家燕姐,數不盡哪!但最興奮還是碰到兩位老朋友,其中一位在我初中時遇過之後這是首次,感激小田賜予的緣份。另一位是曾經擔任香港原創中的原創雜誌,影響盡全球華人女性甚至男性成長閱讀信息,亦影響了亞太區華文女性雜誌,可惜已於年前壽終正寢的《姊妹》──擔任超過二十年的前編輯:施盈盈。阿施與她溫哥華的鄰居黃淑儀聯袂赴會,已移民加拿大十多年,面容不變,如果當年阿施不走,《姊妹》大概未至消失的收場。說回來,香港當年不少美女及作家都在阿施一手提攜中走紅;古嘉露、朱玲玲是其二,這夜其中一位主角余安安未入影圈前便揹着書包下課拍《姊妹》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