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詞源考 - 雷競璇

「漢奸」詞源考 - 雷競璇

日前晤友人劉君,把盞作無根談,不免聊及《色‧戒》,更不期然談到「漢奸」一詞,都覺得有不妥之處,未知何以不作「華奸」之類。中國人罵敵用語向來豐富,我們小時候就一天都在報上讀到「毛匪」「蔣幫」。
我於是嘗試找找「漢奸」的詞源。
首先自然查閱一下字典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如下:「投靠侵略者,充當其走狗,出賣我們國家民族利益的敗類(原指漢族的敗類)。」可以注意之處有二,一是此詞只適用於「我們國家民族」,換言之,其他國家民族不得稱他們的賣國敗類為漢奸。二是印證了我和劉君的感覺,即此詞不盡善,是以有「原指漢族的敗類」這條尾巴。
接着查閱《辭源》,無所見,說明此詞在「五四」前未出現或不常用。但奇怪的是一九四七年版《辭海》竟然也沒有收錄。我於是更有興趣弄清楚此詞究竟何時流通。
按老習慣,接着查閱二十五史,用的是中央研究院的網上版,非常方便。當然,我也鍵入過維基百科,這個網上資料庫收羅豐富,但質素欠佳,這一點大家不妨將我以下所說和維基的內容對照一下。
在二十五史中,「漢奸」一詞只見於《清史稿》,這當然是重要的參考,說明此詞流行,基本上不會早於清朝。但《清史稿》在民國初年編纂,反映的很可能是民國時期用語,於是,必須仔細逐條查考。
「漢奸」一詞在《清史稿》凡十八見,不出所料,大部份是有關鴉片戰爭前後的記述,入於近代詞語的範圍。但有兩條屬於亁隆時期的引文,最值得注意。
一是亁隆十二年張允隨出任雲貴總督,上疏朝廷,說到「苗民為亂,往往由漢奸勾結」(卷三百七)。次年,岳鍾琪領軍攻打大金川,在一份奏疏中提到四川總督張廣泗「信漢奸王秋等,恐生他虞」(卷二九六)。這是見於史書中「漢奸」一詞的最早使用。
在詞源上找到點頭緒,但也引出新問題,此即亁隆初年文字獄仍在,滿漢矛盾未完全消失,上述張、岳兩位大僚何以如此斗膽,用「漢奸」而不用「清奸」之類的詞語呢?